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推进认知语言学多领域发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03
收藏 纠错

  认知语言学从20世纪80年代形成以来,吸引了外语界与汉语界的众多学者,近年来相关理论的应用更是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认知语言学流派。11月27—28日,第12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会议以“认知语言学:前沿问题与领域拓展”为主题,与会学者的讨论展现了认知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

  增强跨学科“战斗力”

  认知语言学从诞生之初,就以跨学科、多视角研究为人瞩目。在40年的发展中,认知语言学一直关注并吸收新兴知识领域的方法与问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束定芳认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应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解决人工智能问题提供新思路。此外,认知语言学研究应该运用于汉语研究,采用语言对比的方法,以研究成果服务于语言教学和社会语言使用。

  应将认知语言学方法纳入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武器库”。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辉注意到批评话语研究近年来出现的“实验转向”。他表示,基于批评认知语言学的语料库研究、预实验研究和主实验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要利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与研究思维的认知科学结合起来,从语义的角度分析词汇语法和篇章的构思。

  关于计算认知语言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达格玛·迪维亚克表示,要充分利用学习计算模型研究认知语言学。学习计算模型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改变人们运用语言的思维方式。

  研究呈现新趋势

  语言各要素及其组合、演变遵循着怎样的规律,是语言学研究长期以来试图破解的核心难题。早期的分析学派认为,语言的结构遵循着如同某种“模块”组合的构成原则,代表观点即生成语法理论。不过在20世纪上半叶,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后期代表作《哲学研究》的问世,已经昭示了模块式分析无法理解语言的深层逻辑。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即注意到生成语法尽管对规则结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对习语等不规则结构却显得无能为力。与认知语言学相伴而生的构式语法理论正是发端于对习语等不规则结构的研究。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教授施春宏认为,构式语法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可以将构式观念由内而外逐层拓展,充分发挥构式语法观念的学理价值。

  构式语法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语言现象的分析。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从构式语法的具体案例出发,介绍了“X看”的构式化及其演化动因。他借助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语料库,以历史构式语法视角,运用构式化理论,分析了主谓结构“我看”的构式化过程,揭示了“X看”的构式化与构式演化规律。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施密德探讨了与构式概念相关的开放性问题。在他看来,要以更动态的方式分解和重建结构,并从强化和常规化模型的角度提供答案。

  推动了语言的复杂性研究

  在不同语言的比较中,文化认知角度的研究不仅力图揭示与语言密切相关的哲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学等因素,还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照。以英汉语言对比为例,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提出,应重视彼此的结构差异及其认知方式。在他看来,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对比研究更需要注重彼此的结构差异及其认知方式。英汉差异需要从结构切入找寻各自的语言特征,挖掘结构表象差异背后英汉民族的认知区别,关切主导性倾向。

  透过语言的句法、语义,语言学家可以探知更复杂的认知因素。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正光阐述了时空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刘正光认为,名词与动词的用法能够反映世界、语言与认知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语言使用中,名词空间性和动词时间性的变化与句法语义具有紧密的关联性。这种动态的句法语义观能够更内在一致地为语言使用中的常规与非常规、典型与创新用法等提供统一的理论解释,也能在更高层面实现理论抽象。

  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