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园林艺术展现中西文化交融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04-22
收藏 纠错

  本报上海4月21日电 (记者查建国 陈炼)4月14日,“相遇之镜:十六至二十世纪的欧洲与中国”之“十八世纪世界园林的美学借鉴与政治想象”主题会议在线举行。

  跨文化的园林建造,不仅是一种理解世界的审美方式,还被视为一种政治实践与想象。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欧洲—意大利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吉勒斯·蒙泰格埃考察了18世纪欧洲引入中国园林形态的过程,认为苏格兰人钱伯斯在18世纪40年代游历中国等一系列交流活动,使中国园林艺术得以在欧洲传播。要深入分析跨文化园林设计和建造,需要全面考察全球史脉络,探索不同文化流动迁移与转换改造的过程。

  “英华园林”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施晔认为,“英华园林”侧重于对中国造园“道艺”的吸收。中国造园艺术中不规整、非对称、法自然的美学理念,以及错综复杂而又不失秩序和优雅的独特美感被介绍至欧洲后,中国造园理念被欧洲设计师运用到建筑园林实践中,最终使“英华园林”遍布欧洲,遂与象征理性秩序、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法式古典园林呈并驾齐驱之势。

  探明园林与政治的关系,将启发我们对文化交流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宏图认为,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作为一种异域文化,在文化迁移过程中,是逐渐融入了各个国家本土文化的有机结构中,还是依然作为一种来自异域的独立文化而存在,或是仅停留在供欣赏与引发美学好奇的层面,这些都是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欧洲—意大利历史文化研究所主办。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