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考古列表 >历史考古详情

考古学视域下的文化互动与文明变局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05-16
收藏 纠错

 

中华古文明的孕育期源流悠长

 

  中华文明是独立诞生的原生性文明,这样的文明并非短时间能速成,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并最终在距今5000年前后升华到文明阶段。从到目前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中的几个文化核心要素,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出现。换言之,5000多年前诞生的中华文明既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无源之水,在此之前,已孕育了至少3000年之久。 【阅读全文】

夏夷商三种文化的互动与早期国家发展

 

  早期国家阶段的夏时期,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夏夷商三族比邻而居,三种文化不断的碰撞,他们之间的交流、融合甚至战争,加速了夏夷商三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各自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三种文化的快速发展也有力促进了早期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阅读全文】

红山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直根系”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三种模式:裂变、撞击、融合,并指出这三种模式发生的区域“……大都在中原与北方,大都与中原和北方古文化的结合有关。所涉及的范围是从关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黄河,经汾水通过山西全境,在晋北向西与内蒙古河套地区连接,向东北经桑干河与冀西北,再向东北与辽西老哈河、大凌河流域连接,形成‘Y’字形文化带。……它(指Y字形文化带)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所以,它也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 【阅读全文】

二里头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折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文化互动的结果。互动可以发生在同一考古学文化内部(如同文化的不同类型间),也会发生在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之间(如“区系类型”理论所强调的区域文化间的碰撞和融合),还可以发生在中华文明和外来文明之间(如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正是这种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文化互动,“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为了其长期生长的起点,从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 【阅读全文】

欧亚草原的人群迁徙与文明变局

 

  在辽阔的草原上,人群流动,文明东去西来。早在石器时代,东西方已经有了人群和文化的交流。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欧亚大陆东西方多项重大的驯化物种、技术、产品和思想通过草原得以传播。这些马背上的通道为东西方打开地理、民族和文化视界,为绿洲“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即使在绿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和衰落的时期,草原仍然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舞台和通道。

  农牧社会的二元对立是古代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农耕、游牧经济为主导的南北世界的博弈造就了人类波澜壮阔的冲突、交流、融合的历史。在这些博弈中发生的数次欧亚草原人群大迁徙无疑是其中的高潮,这和南部相对平和的绿洲和海上丝绸之路一起,让东西方在技术、文化和思想方面能更加充分地交流、共享和互鉴,一定程度上,维护着古代全球化的均衡发展,保持着全球各大文明的共振,可以说,是古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生动体现。 【阅读全文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