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考古列表 >历史考古详情

伊循城地望之争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08-04
收藏 纠错

  《汉书·西域传》记载,元凤四年(前77年)傅介子斩楼兰王,西汉扶立尉屠耆为王,更其国名为鄯善。尉屠耆向西汉请求,称“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其后更置都尉”。伊循屯田无疑对西汉深入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具有重要意义。《水经注》云:“注滨河又东迳鄯善国北,治伊循城,故楼兰之地也。……其水东注泽。泽在楼兰国北。扜泥城,其俗谓之东故城。”《新唐书·地理志》《沙州伊州地志》《寿昌县地境》等文献称唐代蒲昌海南岸的“七屯城”“屯城”为汉代伊循,是在鄯善国都扜泥城之东,与《水经注》记录相反。学界对于伊循城地望也早有讨论,徐松《汉书西域传补注》曾依据《水经注》提出“伊循在楼兰国西界”。后世又提出多种见解,但目前仍争论不已。

  米兰遗址说。这是目前学界最流行的观点,可追溯至清末的陶保廉。他在记录光绪十七年(1891)随父至新疆的沿途见闻并进行舆地考证的《辛卯侍行记》一书中,依据光绪年间郝永刚等人探察丝绸之路古道的资料,在汉阳关路由敦煌西行至米兰处,注曰:“沿途皆咸滩戈壁,至此有古城,周三里,北距罗布淖一百里,疑即汉鄯善国之伊循城。”他推测米兰古城遗址即为汉伊循城。20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阿尔伯特·赫尔曼在斯文·赫定、斯坦因探险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判断“伊循城”在今米兰遗址,鄯善国都“扜泥城”在若羌。国内学者冯承钧先后发表《楼兰鄯善问题》《鄯善事辑》,亦持这种观点。通过辑录考证鄯善相关史料,他认为《水经注》存在错简问题,“治伊循”与“扜泥”位置颠倒,从而导致徐松等学者的误解。1947年,黄文弼综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推断伊循在今米兰遗址,但他主张伊循城为鄯善国都。6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在米兰遗址发现较完整的古代灌溉渠道遗迹,饶瑞符将其与汉代伊循屯田相联系。陈戈也依据灌渠遗址和唐代文献记载,主张米兰遗址为伊循故址,同时认为《水经注》中的“治伊循城”衍一“治”字。章巽撰文《〈水经注〉中的扜泥城和伊循城》也赞同米兰遗址说。他指出《水经注》错简及文字混乱的问题,并调整顺序,使之语句通顺,与汉唐间其他文献记载基本一致。针对学界对米兰遗址年代的质疑,林梅村称米兰城堡墙体夯土层中发现的筒瓦残片,应是西汉在此屯田戍边的遗物,城堡附近西北方的古遗址当是汉代遗址,与米兰古渠遗迹共同构成汉代的伊循城。此外,“伊循”与唐代汉藏文献中称呼该遗址的“七屯”、Rtse vthon语源相同,表明该地一直被称为伊循。2013年,王炳华撰文强调解决伊循城地望问题的核心是对楼兰王国的历史地理背景进行准确把握,一些学者仅据《汉书》记载冯奉世送大宛使至伊循城便断定其在丝路北道,是武断和片面的。他从伊循城出现的原因入手,又从自然环境考虑,结合米兰灌溉渠道遗址中采集的汉代文物遗存,坚持认为米兰遗址即汉代伊循城。

  若羌说。这一见解最先由斯坦因提出。在对若羌至罗布泊实地踏查发掘的基础上,他赞同法国学者沙畹1905年发表的《魏略·西戎传要注》提到的伊循相当于玄奘所谓的纳缚波的说法。斯坦因判断保护鄯善新王的伊循城当距离都城扜泥城不远,根据《水经注》《新唐书》的记载,结合伯希和对《沙州都督府图经》的研究成果,他主张伊循城位于今若羌,而扜泥或“东故城”在米兰遗址。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进一步申述这种观点,针对《水经注》与其他汉唐间文献记述的扜泥城与伊循城位置东西相反的问题,他分析认为《水经注》记载正确,汉代鄯善都城为扜泥城,北魏时鄯善都城已是西边的伊循城,其他文献编者根据传说,颠倒了其东西位置。大谷胜真、松田寿男都持此种观点。

  阿布旦说。岑仲勉在1957年完成终稿的《汉代西域传地里校释》一书中,分析汉唐间有关伊循的文献记载,指出《水经注》记载有误,自相矛盾。他认为从情势考虑,鄯善要依赖的伊循必定在都城扜泥之东,因为汉朝在东,鄯善在西,汉朝要保护鄯善,须选择在东边近汉之地屯田,这样才便于汉朝救急。他又根据《辛卯侍行记》卷五记载的敦煌玉门关至阿布旦的路线,推测阿布旦为汉伊循城,在今米兰农场以北,若羌是唐代新城而非汉代伊循城。至于阿布旦尚未发现遗址的原因,他认为昔日作为西汉屯兵驻扎之地,可能本来就没有多少建筑,又遭受两千年的河湖涤荡,更无多少遗存。岑仲勉还提出伊循与希腊文Issedon相近,其作为汉译名,与“七屯”、Rtse vthon同源,都是译音。

  L.K遗址说。孟凡人在《楼兰新史》中提出这一见解。他反对米兰遗址为汉代伊循故址的观点,指出米兰遗址内的古城早期部分建于东汉,废弃于5世纪中叶至末叶之间,为《水经注》中的“东故城”,古城晚期部分属于吐蕃时期;佛寺年代为三、四世纪;米兰灌溉系统属于吐蕃占领期。他认为《水经注》无错简问题,只是郦道元已不清楚两者方位的真实反映,唐代文献错将屯城(即米兰古城早期遗址)对应为伊循城,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明确提出L.K遗址当是伊循故址,从该古城仅见个别五铢钱、古城形制较L.A古城简单,判断其始建年代早于L.A古城,下限在曹魏之前。该遗址周边自然环境优越,且靠近“楼兰道”,又近鄯善王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由《汉书》载冯奉世送大宛使至伊循,推断伊循在西域北道。因此,L.K遗址在时代和位置上都与伊循故址相符合。此外,孟凡人还推测L.K遗址西北约3公里的L.L古城是后来的伊循都尉治所,其附近的L.M遗址、L.R遗址应是伊循屯田区,并认为伊循屯田、东汉楼兰之屯和索劢屯田地点在一处。日本学者赤松明彦也主张L.K遗址为伊循城。魏坚、任冠赞同孟凡人关于L.K遗址为鄯善伊循城的论证,但认为L.E遗址才是伊循都尉治所。

  土垠遗址说。日本学者长泽和俊在《楼蘭王国史の研究》一书中,根据《汉书·冯奉世传》记载其“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脩城”,断定大宛诸国使节往来的道路,一定是从敦煌到楼兰,进而向西北,经库尔勒再向西至疏勒,再经过葱岭北部抵达大宛的丝绸之路北道,伊循城也一定就在这条路上。在此预设前提下,他结合唐代的《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记述,以及黄文弼发掘土垠遗址出土的西汉时期的伊循简牍进行分析,提出在L.A古城东北40公里的土垠遗址可能就是伊循城,米兰遗址是唐代的萨毗城。

  L.E遗址说。于志勇在《西汉时期楼兰“伊循城”地望考》一文中赞同长泽和俊及孟凡人等伊循城在北道即楼兰道附近的见解,以及孟凡人对伊循都尉府性质的论述,但他认为土垠遗址所在区域不适宜灌溉农业,缺乏屯田积谷的条件,所以不支持土垠遗址说。在认定L.A古城为扜泥城的前提下,通过综合考察楼兰地区的古城遗址及规模,他提出L.E遗址更有可能是西汉时期的伊循城,而非L.K遗址。因为L.E遗址城墙非常类似于敦煌汉长城的建筑方法,参照甘肃、内蒙古等地不同等级、类型城障遗址资料,可推定L.E是一处“都尉”治所规模的遗址。在地理位置方面,L.E遗址距离楼兰古城最近,符合鄯善王“依其威重”的布局条件,其位于汉通西域干道烽燧、障塞相连的重要节点上,且该地具有适宜农耕的自然条件;古城附近发现大量彩棺墓葬,也表明这里是位置重要且关键的屯田要地。从而最终推测L.E遗址是西汉时期伊循屯田的据点,也是伊循都尉府设立后的屯城所在。

  不难发现,对伊循城地望的研究,不只限于该城址,还牵涉楼兰、鄯善都城位置等问题。以上诸种观点对汉唐间相关史料记载理解多有不同,依据的考古资料仍主要是斯坦因的报告,后又参考新中国成立后的实地调查资料,但终归缺乏系统科学完整地发掘报告。对此,我们也只能寄希望于日后罗布泊地区考古工作的整体深入,以获得更多线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