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列表 >文化教育详情

宋代版刻本草图像的艺术特征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卫华 殷娟
发布时间:2022-12-24
收藏 纠错

  “理学”是宋代兴起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有程颐、程颢、朱熹等理学家,其哲学中心观念是“理”。他们认为“理”是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万物生成的本原,而要探索万事万物生成的“理”,则需要“格物致知”的认知方法。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他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探究,认识事物本质。对事物之“理”深层结构的探究,推动了宋人普遍以“格物”方法开展研究。正是在“格物”认知方法的推动下,宋代的本草研究超越了纯文献方法,出现了《本草图经》等版刻本草图谱,以体悟自然、图像再现的方式呈现药物之“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草图经》为北宋嘉祐年间官修本草,由苏颂统领编撰。奏请编撰图经的奏章中说:“嘉祐三年十月,校正医书所奏:窃见唐显庆中,诏修本草,当时修定注释《本经》外,又取诸药品,绘画成图,别撰图经,辨别诸药,最为详备,后来失传,罕有完本。欲望下应系产药去处,另识别人,仔细详认根、茎、苗、叶、花、实形色大小,并虫鱼、鸟兽、玉石等,堪入药用者,逐件画图,并一一开说,著花结实,采收时月,及所用功效;其番夷所产,即令询问榷场市舶商客,亦依此供析,并取逐味一、二两,或一、二枚封角,因入京人差赍送,当所投纳,以凭照证画成本草图,并别撰图经,与今本草经并行,使后人用药,有所依据。”(苏颂编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由此可知,《本草图经》的绘制是宋人自发对药材进行调查研究,对每种药物的产地与性状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介绍药物别名或俗名、产地、药材品质,每种药物都有相应的图谱,而且图谱包含药物的根、茎、苗、叶、花、实等各个组成要素。

  《本草图经》原书已佚,佚文佚图保存在之后出版的《证类本草》《政和本草》等著作中。从《政和本草》“沂州地黄”图例中可见,“地黄”是具有椭圆形叶片、钟状花萼、卵形蒴果、肉质根茎的植物。这种多个部分属性的组合,要求画师绘图时不仅要观察药材实物的某个部分,并且要在绘图中把物象的各个部分有机组织起来,以符合事物整体的规律性。在这种认知方式影响下,宋代版刻本草图像具有一种“格物求理”的造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于知识再现的综合形态。在一幅画中,和文字描述相对应,本草画师需要提供足够多的关于植物的形态知识,尽可能全面呈现物体各部分的综合形态,这必然要突破现实时空的限制。因为植物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成长,从种子、出芽、抽枝、开花、结果,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某个特定时间,植物处于某个特定生命体状态,一般不可能看到植物同时开花又结果。同样,在某个特定时刻,植物出芽时占据的空间范围小,枝条纤弱,而当植物成熟结果时,占据的空间范围比较大,枝条膨大粗壮。一幅能通过枝、叶、花、果各个要素进行鉴别的本草图像中的植物不是某特定时刻存在的特定植物,而是能够观察到不同时期的特定要素呈现的植物综合体。

  二是整体性的观察方式。画家在对物象的观照中,不是站在某一固定的视点来表现,而是视点转移,面面观,处处见。我们观看事物的时候,视点左右上下移动,必然引起物象在画面上相应变化,出现正、侧,上、下的透视变化。不可能以一个视角,观察到物体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分的面貌。而在本草图像的描绘中,一般不用特定视点观察,获取物象局部,而是视点游移,将顶部、侧面、底部全部囊括到画面中,可以观察到植物的叶、茎、花、果、根等各个部分的特点,画师从不同的视角再现所“看到”的物象,而且要尽量表现他所“了解”对象的本质特征,这样,人们在根据图像进行鉴别的时候,能够从全局出发,增加药材辨识的准确度。

  三是物“理”构成经验。画师描绘的本草形象是现实的形象,但不是根据现实的简单还原,而是根据构成物的各个部分的“理”的形象组合。在构图中,不利于物“理”构成简洁感的多余枝叶部分会被删减,因为冗余部分虽然是现实存在的,但不利于辨识,而制作版画的目的是要尽可能清晰地表现所描绘植物的各个主体部分。再如,本草植物由花、叶、茎、果、根各个部分组成,绘画呈现的是这个物种的各部分的物“理”构成,而非植物的个体特殊性,如透视、明暗、光影、体积、色彩等,在《本草图经》中,投射在每一个个体生物上的偶然性特征被取消了。

  四是线描造型技法。自唐代有版画印刷图像起,版画插图所采用的描绘轮廓外形的方法就是线描。距今最早的版画插图出现在唐代佛教经书插图中,佛教进入中国后,传播佛教必须依靠佛像和有关佛的图画,为了大范围传播教义,出现了印刷的佛像版画插图。唐代吴道子将线描绘画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他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归纳出抽象的线条,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生动表现出衣纹的卷、折、飘、举等流畅姿态,有“吴带当风”的盛誉,他创立的人物形象被称为“吴家样”,成为画工描摹的样本。这种用线条表现丰富内容的创作方式用于版画,形成了佛像版画的基础样式。线描技法同样也被应用到本草版刻图像中,在版刻本草图像中,一切药物的外形轮廓,都要依靠线条来表现。去除透视、明暗、光影、体积、色彩,所剩下的造型手段就是轮廓外形,而线条作为构成画面的重要手段,具有概括、提炼、抽象的特性。

  宋代版刻本草图像并不是为了追求眼睛所看到的自然的呈现。本草图像的作用是与文字对照,辅助辨识药物,本草文献对于药用植物形态的描述包括对苗、茎、叶、花、果、根的整体描述,画师的任务和本领,就是要通过“格物”——艺术化的处理,“求理”——把握对象的规律和本质。他的目标在于一图之内把握造物的完整生态变化。宋代本草版刻绘图确立了必要的知识节点要素——苗、花、茎、叶、果等,并赋予这些节点要素在现实状态下的位置秩序,理解其结构组织,进而通过提炼、归纳,把这些要素组合成完整的图像,以达到化真而求理的效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19世纪中国本草图像在日本的传播研究”(19BZS14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