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推动艺术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3-10-10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项江涛 通讯员 范晓颖)9月24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筹)和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筹备讨论会在东南大学举行。

活动现场 王彬 摄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助力乡村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艺术乡建既是当代艺术与设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现场的艺术实践,也是高校师生走出校门、与基层社会合作,将创作和研究融入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在这样的背景中,许多艺术家和学者积极投入其中,艺术乡建已然成为当下艺术院校及相关学科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领域。

  当下,搭建一个全国性的艺术乡建学术平台,共同交流和讨论相关学术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是国务院备案、民政部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国家一级学会,自成立以来,学会坚持从实求知和田野考察,以研究紧扣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带领广大会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作出了许多学术上的贡献。为此,经过学会常务理事会的长期酝酿和讨论,决定成立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的筹备委员会。这是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的学术讨论,是学者们针对社会问题而展开的理论研究,可谓正当其时,大有可为。在此之前,筹备委员会首先筹建了秘书处,并相继召开了三次会议讨论相关事宜。本次会议的举办主要是集中商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的章程,及成立前的各种事项等,讨论的内容和结果将上报到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会,为正式成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而做准备。

活动现场 王彬 摄

  参加本次会议的成员主要有筹备委员会的发起者、秘书处团队以及在艺术乡建领域有着重要贡献的学者和领导,共有24位来自艺术人类学、艺术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参与了本次研讨。这次会议将主场设在东南大学,得到了东南大学校领导和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的鼎力支持。

  活动现场 王斌 摄

  开幕式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方李莉主持,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和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代表参会的学者们致辞,东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禄生代表东南大学致辞。

  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致辞 王彬 摄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致辞 王彬 摄

  东南大学是拥有121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共有12个双一流学科,艺术学理论是该校双一流建设学科中的唯一文科学科,重视文艺的交叉与融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委会的筹备会议在东南大学——这一艺术学理论的重镇召开非常有意义,是中国艺术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田野、走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道路的重要标志。

  东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禄生致辞 王彬 摄

  本次会议首先审议并通过了筹备委员会秘书处起草的专委会章程、学会成员的构成及基本要求等信息,随后进入学术研讨环节,研讨内容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乡建的理论探讨。方李莉教授从宏观角度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关键概念——后农业文明,她认为未来的社会一定是向绿色的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未来指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指向之一。在这样的指向中,未来的乡村建设一定是朝着高智能、高生态、高人文和高创意方向转化,而艺术乡建可以在高人文和高创意的维度中成为助力的新引擎。王天祥院长结合自己的乡建案例,围绕道、相、术三个层面,提出“家园艺术”的概念,将参与作为路径方法。黄宗贤院长指出,艺术乡建的研究涉及其历史逻辑与历史文脉、文化与审美维度、路径与方法、机制与策略等问题,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卢文超教授从艺术介入社会的理念对艺术乡建的理论进行了阐释,并认为,艺术作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化形态,而是变成了社会行动。缑梦媛副研究员通过分析村落空间图式和文化意象的学术史趋势,阐述其在历史研究和乡土社会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季中扬教授提出了艺术家进入艺术乡建不应该成为主体,而应成为触媒,即成为激活乡村文化和艺术的文化中间人。

  第二,针对当前如火如荼的艺术乡建项目,学者们进行了深刻反思。学者认为,艺术乡建应该对当地文化进行充分解读,秉承将当地生态和生活相融合的理念,使之具有生命性和可持续性。以个体艺术家为主导的艺术乡建案例成功的并不多,各中原因值得反思。其中,最值得思考的是艺术家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乡建能给当地村民带来什么样的帮助等问题。另外,通过艺术设计进行定点帮扶,是高校介入艺术乡建的主要方式,也是比较容易成功的艺术乡建模式之一。艺术家必须对自身身份进行清晰地定位,需要加强艺术家与村民、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艺术乡建共同体。

  第三,艺术乡建实践案例的深入研究。赵天为书记介绍了其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开展的彝绣艺术乡建项目,该项目的开展让帮扶工作从“输血”转向了“造血”,从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沈勇先生介绍,于2025年底,浙江省预计打造50个艺术乡建的省级典型案例,建成100个省级艺术特色示范村,1000个市一级的艺术特色示范村,对这些案例的进一步梳理会为艺术乡建的理论建构提供重要依据。陈小波副校长介绍了两个自己策划的乡村影像驻留项目,生动地展示了影像介入乡村后与当地村民互动的情感空间。

  会议围绕艺术乡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讨了艺术乡建研究的方法、视野、内容、模式等问题,提出了“后农业文明”“家园艺术”“主体重塑”“场域性”“日常性”“交往性”“乡土文化意象”“乡土空间图式”“乡村文化空间”“在地性”“社会参与式艺术”“文化中间人”等关键概念,让中国式艺术乡建的理论框架呼之欲出。同时,会议也进行了学术反思,提出了“谁的乡建”“艺术乡建何去何从”“艺术乡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艺术乡建的限度”和“艺术乡建的可持续性”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议题。对于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的未来工作规划,学者们献计献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最后,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做了总结发言,他提出,研究和实践艺术乡建,需要有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正确的理念至少包括:第一,尊重人,尤其是尊重当地居民;第二,尊重传统,尤其是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第三,尊重自然;第四,尊重科学。科学的方法有两大基础:一是专门的理论研究;二是扎实的田野调查。基于此,艺术乡建研究要实现四个目标:第一,真正了解农村,懂得农村;第二,形成符合实际的艺术乡建理论指导;第三,形成艺术乡建的基本规范、伦理原则和基本方法;第四,促进形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艺术乡建项目。这一总结发言有助于学者们从整体上把握艺术乡建的研究方法,并指明了方向。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方李莉做总结发言 王彬 摄

  方李莉在总结发言中倡议,为凝聚艺术乡建力量,携手共建艺术乡建学术共同体,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可以结成艺术乡建联盟。同时表明,如果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能获得批准,正式成立大会将于2024年在北京召开。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天为做闭幕发言 王彬 摄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天为做了会议闭幕发言,她对此次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乡建专业委员会的筹备会议在东南大学的召开表示了感谢,并盛邀嘉宾们赴南华县进行调研。同时表明,愿意承办“高校手拉手”活动,共同奔赴艺术乡建之路。至此,本次会议圆满落下帷幕。

  与会嘉宾合影 王彬 摄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