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精准测度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1-14
收藏 纠错

  “学生获得感”是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但从目前来看,如何科学精准测度“学生获得感”,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难点问题。精准测度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存在两大痛点:一是“学生获得感”作为主观感受,其客观测度的实体依托和具体标准很难明确;二是作为“学生获得感”特殊载体的全数据具有复杂的异构性,很难寻找到合适的挖掘工具。解决评价痛点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即科学的测度标准、充足的数据原料、有效的技术方法、集成化的大数据平台,如此将内含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获得中的教学质量外显出来,将质性的学生收获和成长通过量化手段刻画出来。

  首先,活用大数据思维,重构“获得感”测度对象与标准,为精准测度备足数据“原料”。大数据思维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思想、行为可以转译为数据,数据信息可以帮助消除不确定性,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因果关系,从而得到欲知的答案。据此,将“学生获得感”数据化,并实现对其定性定量的综合集成,即可破解“获得感”测度的第一个“痛点”。具体需要抓住如下两个关键任务。一是统筹布局“获得感”数据。理想状态下,用于“获得感”测度的数据应为反映“获得感”整体全貌和所有细节的全数据,包括“全样本数据”(全员数据、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传统与非传统数据)、“全过程数据”(学前+学中+学后)和“全维度数据”(涵盖知、情、意、信、行各维度);尤其需要抓取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自然”行为数据;特别需要设计抓取不易获得的学前数据和学后数据,并进行数据“降噪”,以增强数据的客观性和印证力。二是科学拟定“学生获得感”评价体系。若要有序获取“全数据”,必须针对需搜集数据的特征,拟定系统的评价体系,拟定的理路有四。首先,遵循“思想品德结构”理论和心理学认知规律,将知识“摄入度”、情感“共鸣度”、意志“坚定度”、思想“丰盈度”和行动“实施度”作为“获得感”评价的五个维度。其次,依据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标,赋予五个维度具体的内涵规定。再次,以“马工程”权威教材为内容遵循,将五个维度的“获得感”指标进一步细化为具体内容,并对每项内容的应然“获得感”进行五级差异化赋分,以便产生翔实的“全过程数据”。最后,坚持评价指标的协同性层级设置和实操性转化,保证评价指标的体系化和强操作性。协同性层级设置指既要打造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评价“大尺”,也要打造各门思政课的特色评价“小尺”,并保证“大尺”与“小尺”在目标、维度、内容上的协同性。实操性转化指将抽象直白的一般性评价指标体系,转化为具象性、潜隐性和趣味性的“学前学后测试问卷+系列过程测试话题”,以增强“获得感”测度的客观性和精准性。同时,通过学前和学后对比,对“获得感”进行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过程测试话题用于“获得感”的过程测量,对学前学后测度起到补充印证作用。

  其次,筛选大数据方法,深入挖掘学生获得感“全数据”,为精准测度找准新式“武器”。总体来看,基于“全数据”测度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必须解决数据获取、存储、分析、呈现四个层面的技术问题。目前,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各学科可供借鉴的大数据方法,包括Python、Java、 C++、 PHP、Per等数据获取技术;DataCleaner、OpenRefine等数据清洗技术;Hadoop、MapReduce等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RapidMiner、 IBM SPSS Modeler等数据挖掘技术;Tableau、Chartio等数据可视化技术;以及语言情感分析、幂律分析、熵值分析等技术方法。鉴于“获得感”数据的复杂异构性,经过实践,发现“物元分析法+LDA主题模型”是可行的“获得感”测度技术方法组合。物元评价法能够利用形式化的模型,通过物元变换,解决多因子综合评价问题,运用该分析法,可以实现对“学生获得感”的“五维三层”评价。“五维”即知识“摄入度”、情感“共鸣度”、意志“坚定度”、思想“丰盈度”、行动“实施度”。“三层”即对“获得感”进行整体评价、个体评价和差异化评价。整体评价包括整体提升等级评价和整体提升率评价;个体评价即对单个学生的“获得感”进行的五维度评价;差异化评价既可评价学生因性别、生源地、政治面貌、年级等不同导致的“获得感”差异,也可评价不同课程间、同门课程的不同课堂间的“获得感”差异。LDA主题模型将一定规模的文档作为语料库,通过计算每篇文档内涵的主题概率分布,根据收敛最佳状况,输出包含若干主题和关键词的词群。可用LDA主题模型进行过程互动中的“学生获得感”评价,即通过课堂互动主题词表,分析学生课堂互动“获得感”涉及的维度,用以评判学生互动内容是否存在维度缺失;通过课堂互动主题词权重,评判学生对不同维度“获得感”的差异性;通过课堂互动高频词,评判学生“获得感”的聚焦点。

  最后,采用大数据架构,全面“串联”学生获得感数据源、测度量表与技术群,为精准测度搭好落地平台。充足的数据源、科学的评价量表、适切的大数据技术是进行“获得感”测度的三要素,具备了上述要素,即可以进行单机断点式、小任务量的测度。若将“获得感”测度由理论落地于大规模实践,必须将上述要素有机统合,形成贯通式“组合拳”。这就需要利用分布式处理理论,采用大数据架构技术,遵循整体性、关联性、规范性、实用性理念,立足于已有“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和数据源,搭建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呈现、应用于一体的大数据测度平台,从而实现“获得感”测度的大规模、实时性、定制式服务,由平台向其推送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评价任务,并附带评价任务完成指南。思政课教师完成评价任务,提交平台后,测度平台自动进行智能化评价,并生成评价报告。每位教师可以根据权限,查询浏览评价相关的数据信息。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与育人效果提升研究”(22JDSZKZ03)、河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党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案例库建设研究”(YJG202313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成员)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