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思政讲理】“三全育人”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协同育人路径探研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03-21
收藏 纠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各个环节之中,构建有机长效的育人机制,并提出“三全育人”这一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指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载体,构建与落实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也是关系其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纲要”课协同育人的逻辑理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为新时代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导向和实践指南。

  从目前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来看,由“纲要”课等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上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教育资源。“纲要”课,作为一门特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历史教学的维度,承担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引导学生领悟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坚定“四个自信”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纲要”课的思政育人功能,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新时代“纲要”课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三全育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从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出发,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总体思路下,将育人主体与教育教学的时空内涵有机结合,从而构建起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育人整体。

  对于“纲要”课而言,“三全育人”协同育人意味着在党政干部的统筹管理之下,打破工作壁垒,建立以任课教师为主、以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为辅的多方协同、合力育人的育人模式。一方面,思政课与日常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育人主体,前者承担教学与研究职责,后者则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日常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两支队伍在工作内容上既有着共通之处,又各存有侧重,通过协同育人将两支队伍有机衔接,可以促进双方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另一方面,加强思政课任课教师与所授学生的专业课教师的沟通,深入挖掘其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素材,有利于突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在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融中,激发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创造力,提高“纲要”课的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

  因此,构建“纲要”课的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发展与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

  二、“纲要”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基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对“纲要”课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的普遍共识,但目前在该课程的协同育人方面则成果较少,究其原因,与一些学校的育人实践工作尚未形成合力有很大关联。针对此状况,构建“纲要”课协同育人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

  (一)改善育人体系管理分散、工作脱节的现实需要

  “三全育人”协同育人从理论逻辑上要求在高校内部构建起包括学校党政管理层面、教学管理部门以及二级学院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育人体系,为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可靠的组织领导与规划协调。由于牵涉多个学院或部门,使得育人体系在整体上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性特征。

  倘若在管理当中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可能导致协同工作的层层弱化,从而影响协同育人全局性成效的发挥。比如在协调指导方面,学校党政管理层面经由教学管理部门面向全校进行协同育人的整体部署,倘若仅仅注重相关政策性文件的制定,而忽视后期的指导性工作,则可能因管理松散使得有的部门对所承担的责任模糊不清,轻视工作措施的及时落实,从而导致协同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此外,在日常的育人实践中,由于“纲要”课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思政课教学机构管理,与辅导员及专业课教师分属不同的二级学院,如果在管理部门及学院间,特别是在不同院系间,缺少流畅有效的沟通机制,则可能影响教育信息和资源的及时共享,使得构成协同机制的各个育人主体对彼此间的工作内容与进展认识不清,割裂了各育人主体间应有的沟通联系。因此,在日常育人环节,亦可能出现工作脱节的现象,影响协同育人的工作实效。

  (二)纠正育人主体认识不足、协同弱化的现实需要

  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中,全员育人是最基础环节。它要求构成协同机制的各个主体要素,特别是“纲要”课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等育人主体强化育人意识,以思想价值引领为己任,合力构建协同育人的有效体制。而在当前“纲要”课协同育人的工作实践中,存在着育人主体认识不足、协同弱化的现象。

  受传统“学科本位”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重视教学结论轻视教学过程,重视传授知识轻视价值引领。在“纲要”课的日常教学中,“重教学轻育人”的问题亦有存在,尽管部分教师专注于课堂教学,但在协同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对自身应担负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忽略了与其他育人主体的联系。与此同时,构成协同机制的其他育人主体中,辅导员队伍由于日常工作繁杂、所耗精力较多,加之理论水平限制,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略有不足;而在专业课教师方面,囿于当前教师晋升与评价机制,科研成果在职称晋级评价体系中占比较大,使得部分专业课教师对科研方面投入精力过多,主动参与思政育人的内在驱动力有所欠缺。在教师队伍中,“重科研轻教学”“重科研轻育人”的现象亦较为普遍,导致各育人主体间缺乏应有的主动、互动、联动,未能在优势互补中最大程度推动“纲要”课发挥思政育人功能。

  因此,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纲要”课的协同育人工作中既存在因体制不健全带来的联系割裂、工作脱节的问题,也存在因育人主体认识不足而导致的协同弱化的问题,影响了协同育人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当前“纲要”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需要突破的现实困境。

  三、“纲要”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针对目前“纲要”课协同育人工作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提高育人实效,必须强化育人意识、健全机制保障,将协同育人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一)强化育人意识

  “三全育人”视域下,“纲要”课协同育人理念的落实关键在于“全员育人”,而主导则在于任课教师本身。作为“纲要”课的任课教师应充分认识自身在教学与课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在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透过文献资料探求关键问题的答案,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能力,将思想价值引领浸润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应打破工作壁垒,主动建立与辅导员及专业课教师的联系,通过与辅导员的定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基于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而通过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则可以助力任课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定制”教学内容,如针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在讲授近代以来中国有识之士介绍并学习西方文化的历史进程时,深挖其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及创新性发展,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并坚定文化自信,如此可以依据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形成面向学生专业实际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感染力。

  (二)夯实保障基础

  “纲要”课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推进基础在于“全方位育人”,要求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协同育人制度机制,有效调动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确保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管理机制。学校党政管理队伍应自觉担负统筹与协调工作,指派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领导总体负责“纲要”课的领导责任,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引导,定期组织跨院系、跨部门的沟通汇报工作,依托教师沙龙、集体备课会等活动,加强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定期沟通,确保“三全育人”协同育人工作发挥实效。

  第二,构建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为鼓励任课教师主动承担协同工作的主导工作,应将协同育人的实施情况纳入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与对任课教师的评价考核中,如在年度考核中,适当考量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并依托同行评价、学生满意度测评等维度建立对育人成效的动态反馈机制;同时,为充分调动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校可划拨协同育人专项资金,为教师沙龙、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经费支撑,确保专款专用,并将协同育人成效作为评优选拔的重要指标,纳入优秀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

  (三)共创品牌活动

  实践教学是“纲要”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实践活动,搭建任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多方主体深度合作的育人平台,有利于提高协同育人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如建立依托地方资源、实际特色的实践平台。以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为例,天津市意式风情区,位于近代意大利租界内,其中保留大量意大利风貌建筑,是近代天津受侵略的产物,也是天津近代史、天津租界史的重要见证者。“纲要”课在讲授“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时,可由任课教师为主导,建立包括建筑学专业教师在内的教学团队,以西方侵略史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将建筑风格特色、建筑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等内容融入其中,打造集人文历史、工程技术、思政育人于一体的品牌实践活动,并在整合实践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将优秀的实践报告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增强教学工作的专业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总而言之,“三全育人”视域下,构建“纲要”课的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发展与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针对该课程中存在的育人体系管理分散、育人主体认识不足等问题,应打破工作壁垒,建立以任课教师为主、以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为辅的多方协同、合力育人的育人模式,强化育人意识、健全机制保障,有效调动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依托地方特色打造品牌活动,确保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教学基金项目“‘三全育人’视野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外语专业大学生为例”(YB21-26);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1YJCZH06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