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考古列表 >历史考古详情

吐峪沟发现高昌回鹘时期大型官方寺院

作者:石榴云/新疆日报
发布时间:2024-03-25
收藏 纠错

吐峪沟东区南部2号寺院正面。夏立栋提供

  千百年前,生活在吐峪沟一带的佛教僧人日常生活是怎样的?3月19日,在“2023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吐峪沟石窟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夏立栋介绍了最新考古发现——在吐峪沟东区南部发现一座高昌回鹘时期的大型官方寺院,并在寺院北部发掘出了15间房址以及金铜佛像、佛经写本、借贷契约、占卜文书等丰富文物,生动展现出当时寺院僧人的管理运作、仪式程序和日常生活图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吐峪沟石窟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夏立栋在会议现场介绍考古发掘情况。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摄

  吐峪沟石窟是古代高昌地区开凿时代最早、营建规模最大、洞窟类型最为齐全的佛教石窟寺院遗址群。该遗址位于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村,年代为公元5世纪至14世纪晚期,年代跨度涵盖整个高昌佛教史。2010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等单位组建联合考古队,对遗址持续进行了8次考古发掘,基本理清了该遗址的寺院分布、分期年代及不同寺院的营造规制。

  2023年2月至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联合考古队发掘确认了吐峪沟东区南部2号寺院遗址,判定其为高昌回鹘时期营建的大型官方寺院,该遗址年代为公元10世纪后半叶至14世纪。

寺院汉文契约文书。夏立栋提供

  夏立栋介绍说,这座寺院依附东区南部山体缓坡营建,上下四级台面,自西向东逐层抬升,台面上以土坯垒砌僧房、讲堂、通道、院墙等建筑设施。

  考古队此次发掘的区域主要为寺院北部的僧院部分,包括11间僧房、3间讲堂、1座马厩及隶属于该寺院的洞窟和佛塔。出土了2尊金铜佛像,数百件汉文、回鹘文、粟特文佛经写本,汉文典籍抄本,借贷契约文书,占卜文书以及毛笔、砚台、镇纸、木碗、木盘、棋枰、僧衣、僧履等。

戳印写经所用花押。夏立栋提供

  在对一座洞窟进行清理时,他们在一塑像残块中发现了一件铜器。“铜器呈圆筒状,由器盖、器身两部分组成,表面布满绿色铜锈及纺织品包裹的残迹,用手一摇,可以听到声响。”夏立栋说,这件铜器的发现,让现场的考古工作者都很兴奋,推测它可能是安放于塑像中的装藏铜器,也是此次发掘中的重要文物。装藏是佛教造像仪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在佛像体内安放圣物,以此来表达对佛祖的虔诚和敬仰。

  “我们把这件铜器带回实验室做完CT后,打开器盖,发现里面装有1件卷折起来的文书,1颗舍利和12颗珍珠。”夏立栋说,这件文书前半部分以梵文书写,后半部分为龟兹文。目前,考古队正联合相关单位对其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在对僧房进行发掘清理时,考古队还发现了一件木碗,底部用汉文题写着僧人的姓名。另有一件木盘,底部则用回鹘文题写了该寺院的名称。

木笔、泥镇与写经残片。夏立栋提供

  “吐峪沟东区南部营建有3座寺院遗址。此次发掘的是2号寺院,这座寺院遗址保存得很完整,考古发掘对明确该寺院的整体形制布局、功能区分,这3座寺院遗址的营建时间、性质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等,具有重要意义。”夏立栋说,吐峪沟东区南部2号寺院的发现,对于揭示高昌回鹘时期寺院营建规划思想、佛教发展演变历程和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鲜活的实证资料。

记者:赵梅

图文转自:石榴云/新疆日报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