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深化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与融合。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国文学日益深入世界文学格局,实现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由“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范式转换,急需厘清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中国文学的世界价值和意义,从而实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繁荣。
纵观中西方交流史,学界以学者周宁为代表的主流观点认为,13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期间,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接纳形成了西方世界美好的中国形象,《赵氏孤儿》等中国文艺作品在西方世界受到喜爱。近代以来,中外文学交流的总体格局呈现出变异与断裂,诚如宋炳辉所言,这种错位表征为中国对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大量译介及西方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忽视。究其原因,谢天振总结为中外文化了解的“时间差”与中外语言能力掌握的“语言差”。鉴于近代以来中外文学交流“文化入超”局面,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多种途径在全世界塑造积极健康的中国形象,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在全球化语境下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创作层面,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体现在文学创作的审美转向和文体实验已经融入世界文学。一方面,当代中国作家文学创作悄然转向,带有异域情调的虚构世界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者的虚构世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作家在借鉴西方文学译介的过程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与叙事框架,以此推动中国文学的变革与创新,实现了与国际文学潮流的同频共振。
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也是依托传播渠道的思维变革和路径探索而形成的。一方面,中国文学的翻译妥善处理了异化和归化的辩证关系。长久以来,“译作应该忠实于原作”成为译界的共识,然而译作的接受效果往往缺乏足够的关注。上海交通大学王宁对比分析了《红楼梦》的杨宪益夫妇译本与戴维·霍克斯译本,发现前者的语言忠实度更贴近原作,常常被视为国内汉语言学者和翻译家的参考范本,后者的可读性更胜一筹,深受外国读者青睐。因此,王宁认为,中国读者对于阅读外国文学译本中的异化因素非常宽容,但在英语世界,归化的倾向显然更占主导地位。有鉴于此,不少国内外学者强调从翻译的生产到流通诸多环节出发,呼吁将国外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出版社纳入中国文学翻译实践中,从而探索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异化与归化的平衡点。另一方面,类型文学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开辟了新的模式与创新路径。近年来,涵盖玄幻、武侠、科幻的类型文学在海外持续输出影响力:网络作家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热销海外;武侠小说融合西方奇幻文学、视觉化元素,在战斗场面、人物塑造方面注重视觉化、戏剧化,使西方受众产生文化共鸣;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摘得“世界科幻协会”授予的“雨果奖”,为中国类型文学的海外传播打开了新的突破口。依托互联网技术,类型文学实现正规化、产业化“生态出海”,国内翻译网站Webnovel、网文翻译海外转载网站Wuxiaworld、Readlightnovel等民间传播力量逐步实现网络文学IP、衍生品的文化产业链条全覆盖。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与交流表明中国文学正积极融入世界文学的版图。然而,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既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从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交流互鉴。其中,深挖“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中国文学的世界价值成为重要“抓手”。
首先,探索和共建世界文学场域内的文学价值评价体系,从而深化“世界价值”内涵。歌德晚年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开始接触中国儒家文化及戏剧、短篇故事、小说,形成了“世界文学”的概念。然而,他仍然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他的“世界文学”更像是把西方对自我的想象投向东方,通过从东方文化中探索“普遍性和统一性的经验”,为“欧洲人”的崛起指引方向。诸多学者研究显示,歌德以来的“世界文学”凸显西方中心观念和权力关系,宇文所安认为,当代中国文学(由于与西方单方面接触)陷入了世界文学中的“次要地位”,略微“落后于时代”。实际上,中国实验小说和早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所蕴含的自我反思性很可能被美国编辑、评论家或读者视为后现代小说的翻版。为此,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进一步融合需要赋予“世界价值”新的深刻含义,从而阐明中国文学的世界价值为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套共有的文学价值评价体系,由西方、非西方的当代作家、评论家组成的共同体,共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必要时需要采取共同行动,反对延续一个单向性的体系。当我们思考这一套共有的文学价值评价体系时必须回应的是,这些文学价值标准应如何制定,才能涵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特征与美学原则?如何避免文学评判被文化政治力量所左右,从而确保文学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不同文化中的特殊元素如何在全球文学评价中得到恰当的呈现和解读?这些问题都是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其次,中国文学的研究推动了跨文化文学理论的构建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跨文化文学理论”在未来亦会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美国汉学家海陶玮强调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恒定不变的因素,即当语言被有意识地用于文学创作时,所呈现出来的形式、模式、修辞以及表现手法。中国文学与欧洲文学大部分体裁彼此重合,虽然源自不同的社会,但发挥着相似的功能。因此,中国文学研究对于探究文学理论中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文学理论只有在文学和文学传统作为一个整体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通过研究中国文学艺术,学者可以了解诸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以及中国特有的诗词、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获得不同于西方文学传统的文化视角和思想体系,向世界文学贡献新态度、新观点。
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愈加稳健强劲。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在全球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将不断上升,也将在全球范围内为文学的普遍性与多样性贡献独特的智慧。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