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工具,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载体与桥梁。文化认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情感交流的基础,中国通过汉语国际传播向世界展示着本国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哲学思想以及现代化的科技产品,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从传播学的角度审视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认同,深刻理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意义,加快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被认知、了解、接纳和学习,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构建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平台。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信息正在以更加多样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传播,加快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深层次交流与融合,打造以文化认同为前提的全球文化生态圈,是当前汉语国际传播中需要面对的时代挑战。因此,基于传播学的角度推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认同,既要关注文化传播的渠道创新,也要关注文化传播的内容创新,以开放、包容、和平的姿态让中国文化得到有效传播和世界范围的认同。
打造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特色传播平台。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汉语国际传播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也为中国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平台。第一,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多样化传播,结合传播学理论,可以极大拓展中国文化的传播渠道,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利用社交媒体的广泛用户基础,将中国文化快速传播到互联网平台,吸引更多国际友人的关注与学习。第二,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可以快速形成话题效应,对公众舆论和社会影响产生重要作用。如TikTok禁令事件推动大量外网用户涌入小红书平台,让外国网友通过小红书得以真实、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美食、时尚、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状态。第三,媒体平台的互动性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快速打破隔阂,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数字时代,自媒体平台不仅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还为各国网民无障碍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通过实时翻译功能,可以让不同语言体系的网民在同一网络空间无障碍沟通交流,极大降低文化交流的门槛,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能够轻松跨越地理和语言的限制,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推动中国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入国际视野。文化市场的繁荣是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支撑,只有以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载体,才能有效地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传播到世界各地,提升其他国家及地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对传播效果至关重要。依托中国文化为底蕴而生产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艺术品等携带明显的中国文化元素,这些产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视觉表现和文化符号,向受众传递着中国独有的社会风貌、艺术审美、价值追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网络小说迅速在海外风靡,海外读者通过网络小说逐渐了解中国文化,并对中国武术、道家文化、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斗破苍穹》《将夜》《择天记》等作品情节引人入胜,展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大量海外读者的关注。中国动漫电影《哪吒》系列、3A游戏《黑神话:悟空》、电视剧《步步惊心》等影视作品在海外的成功输出,不仅丰富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国际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加速中国文化元素在世界舞台的认同感。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共鸣,通过加强国际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将中国文化元素推向世界舞台。首先,传播的本质在于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而文化共鸣则要求传播过程具备更深层次的文化元素与文化背景,让信息接收者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从而实现传播过程中的深层次心理反应。2022年,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莎因宇宙的浩瀚发出感慨,引用了中国历史名人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段话通过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这一行为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还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在抒发情感中的高超表达,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深远影响。其次,文化共鸣要求汉语国际传播超越语言层面的交流,打破文化隔阂,以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入沟通与理解。例如,春节承载着中国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和文化内涵,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春节发挥了文化符号功能,外国受众可以通过参与春节活动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民俗、家庭观念、饮食习惯,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外国网友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自由讨论,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文化元素,开始欣赏和尊重中国文化,最终得以实现文化共鸣的目的。最后,文化共鸣的实现还需注重传播内容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既要完美融合中国文化元素,又要符合国际受众的审美习惯和交流方式。例如,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以其独特的技法传递着中国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双重传播渠道,可以让国际受众领略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激发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对艺术美学的追求和喜爱,进而鼓励更多艺术家开办书画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向世界传递更多中国文化的故事和声音。
传播学视野下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认同涉及汉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一过程不仅关注汉语语言本身的推广与教学,更关注中国文化在世界层面的交流与互动。通过汉语这一载体,中国文化得以跨越国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全貌。另外,中国公民亲眼见证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可以深刻感受到自身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有利于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我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