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从东方到世界:中国传统建筑的国际漫旅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6-30
收藏 纠错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历史演进历程中,建筑作为表达民族智慧与文化传统的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作为建筑领域的瑰宝,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营造技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老的宫殿庙宇到精巧的园林民居,从气势恢宏的城墙要塞到别具一格的桥梁楼阁,中国传统建筑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传统建筑逐渐走向世界,在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独具匠心:

  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性

  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工艺结构、空间布局以及建筑风格三个方面。

  在工艺结构上,中国传统建筑多采用榫卯连接技术,仅靠木材之间的相互契合,不用一钉一铆就能搭建稳固的建筑框架。山西应县木塔历经千年,遭受风雨、地震等自然灾害依然屹立不倒,充分展现了榫卯结构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在空间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与秩序,追求平衡和谐的美感。以北京故宫为例,故宫以中轴线为基准,宫殿建筑左右对称分布,前有午门、端门,后有神武门。三大殿、后三宫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彰显皇家的威严与庄重。同时,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江南园林便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通过巧妙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自然意境。

  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更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风格相对统一,强调内敛含蓄,注重建筑的整体韵味和文化内涵。

  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建筑的海外传播

  中国传统建筑的海外传播历程长达千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展现各异的路径与鲜明的时代特征,呈现“技术传播—文化融合—价值重构”的发展脉络。

  唐代,中国木构技术借助遣唐使制度实现了系统性输出。日本奈良时代的唐招提寺金堂完整移植了唐代官式建筑的特征:七铺作双杪双下昂斗栱、梭柱侧脚工艺以及“举折—生起”的屋面曲线,与《营造法式》记载的模数制度高度吻合。这种模仿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制上,更延伸至营造组织体系中——日本《延喜式》中“木工寮”的设置与唐代“将作监”形成了制度上的对应。到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推动了技术要素的解构与重组,实现了技术传播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异。例如,越南独柱寺的单柱悬空结构,虽源自北宋《木经》中的“侧脚之法”,但通过重檐歇山顶与须弥座的创造性组合,形成了独特的“杠杆平衡体系”。琉球首里城正殿呈现“中华—琉球”混合风格:红漆立柱延续了闽粤建筑的特征,唐破风屋脊与闽南红砖墙的结合,生动体现了技术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转译。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建筑以侨乡建筑的身份开启了离散性的再生产与传播之旅。美国旧金山冈州古庙采用佛山琉璃瓦、潮州木雕等原乡材料,“三进三路”的布局完整复制了珠江三角洲宗祠的形制,形成了一种“建筑飞地”式的文化认同空间。新加坡天福宫在闽南“三通五瓜”梁架的基础上,增设了维多利亚式外廊,这种“原乡技术+在地转译”的结合在拓展中国传统建筑传播范围的同时,也逐渐演化为一种美学符号。

  新时期,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建筑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呈现多元融合、创新实践的崭新局面。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有力体现,也是与共建国家开展文明互鉴的结果。以柬埔寨吴哥国际会议中心为例,它在充分尊重当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屋顶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飞檐斗拱的形态,上扬的飞檐不仅为建筑增添了灵动之美,而且与柬埔寨当地建筑风格相得益彰。门窗设计融入雕花工艺,将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与柬埔寨的本土文化符号完美结合,既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又充分适应了当地的审美需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典型元素成为沟通友好与合作的特殊语言。

  在文化基因的数字化传播方面,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项目借助BIM技术逆向解析太和殿大木结构,生成了可交互的榫卯节点力学模型。该成果在德国等30多个国家巡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中国木构技术从单纯的“形式欣赏”向“原理认知”范式的转变。这种对技术本体论的阐释,成功突破了传统建筑传播的物质局限。在生态智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麦浪”运用参数化设计转译抬梁式架构,竹钢构件模拟“材份制”模数关系,其可拆卸结构与碳足迹追踪系统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基因转化为全球生态话语。这一标志性成果意味着中国传统建筑输出从以往的“器物层”成功迈向了“价值层”。

  展望未来:

  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为推动中国传统建筑在海外的持续性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展览、学术交流等活动,全面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增进国外民众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注重文化融合,在保留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审美需求,将中国传统建筑与当地建筑风格有机结合,创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作品。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加强对新型建筑材料、数字化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中国传统建筑的建设效率和质量。同时,还需加强与国际建筑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推动中国传统建筑的海外传播与发展还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中国传统建筑在海外发展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国际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可以尝试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建筑品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传播和推广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中国传统建筑在海外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许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编辑:陈茜(报纸) 张赛(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