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由于近年来面临多重危机的冲击,欧洲一体化长期陷入困境,欧盟这支国际力量的发展前景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学术界更需要从学理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再审视。
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困境
从历史上来看,欧洲一体化主要是通过条约修订来获得发展。然而,自2009年《里斯本条约》生效以来,欧盟还没有进行过新的条约修订。冷战结束后的前两个十年中,欧洲一体化发展突飞猛进,举世瞩目。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阿姆斯特丹条约》《尼斯条约》到《欧盟宪法条约》(后修订为《里斯本条约》),欧洲一体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欧盟也被看作未来国际关系发展的典范。然而,进入接下来的另两个十年,欧洲一体化似乎从高峰跌到了谷底,欧盟遭受多重危机的严重冲击。
多重危机暴露出欧盟众多的缺陷和分歧。例如,欧债危机源于欧盟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赤字监管不力和成员国之间发展不平衡,在纾困问题上也表现出债权国和债务国之间的分歧。难民危机则归咎于欧盟难民和庇护政策的不足,表现出新、老欧洲即西欧老成员国和中东欧新成员国之间在理念上的分歧。此外,英国脱欧还暴露了欧盟成员国在一体化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以及欧盟在脱欧程序上的制度漏洞。
欧洲一体化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
长期以来,危机一直被视作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催化剂,危机暴露出一体化的不足,需要更多领域的一体化发展来解决问题。然而,当前欧盟面临的多重危机并没有起到一体化催化剂的效果。究其原因,欧盟只希望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作出调整、考虑解决方案,其结果则是决策缓慢、应对无力和危机反复拖延。
事实上,欧洲一体化已经从经济一体化进入了政治一体化阶段,完备的经济一体化需要政治一体化来配套运行。在一体化发展的早期,欧洲一体化只能在经济和技术等“低政治”领域发展,很难进入外交和安全等“高政治”领域,因为各成员国都不愿意放弃自己国家的核心主权。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拓展,欧盟已经出现了一批支持一体化的跨国精英。《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后,欧盟的政治精英可以通过政府间合作的方式,以协商达成共识,从而推动一体化的发展。
欧盟达成“精英共识”的原因在于欧盟的制度和规范建构了行为体的身份,经常参与欧洲事务的政治精英由此具备了某种程度上的“欧洲认同”意识。冷战结束后,由于一体化条约的国内批准经常需要通过全民公决的程序,大众作为以往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沉默的大多数”,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欧洲一体化不再像政治精英鼓吹的那样对所有人都有利,而是在民众中日益区分出“赢家”和“输家”。
反对一体化的政党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政治机遇,它们在全民公投和国家大选中企图动员不满的大众来操纵欧洲议题,通过反对欧盟来获得更多的政治支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化”进程,经常导致“反一体化”甚至“去一体化”的消极后果。与此同时,欧盟面临的多重危机为疑欧的极端民粹主义政党提供了绝佳的崛起机会。
疑欧民粹主义政党和大众之间的互动使得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尤其是进一步的政治一体化成为难以完成的任务。随着疑欧民粹主义政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它们为了掩盖极端倾向而采取“去激进化”的策略。有些主流政党甚至为了和疑欧民粹主义政党争夺选民而模仿其政策,例如限制移民。英国脱欧就是保守党为了赢得竞选而采取的民粹主义战略,企图通过脱欧公投赢得选民支持而导致的意外结果。脱欧属于一体化在地理范围上的倒退,脱欧危机则进一步引发了外界对欧盟是否会崩溃解体的担忧和争论。
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由于内部一体化发展难以推动,欧盟开始在对外层面寻求突破。2016年,欧盟将寻求“欧盟战略自主性”写入了题为《共有的愿景,共同的行动:一个更强大的欧洲》的全球战略文件中。发展战略自主性的核心在于能力建设,即提高欧盟的对外行动能力。然而,欧盟似乎并非专注于此,而是把注意力转向“对谁自主的问题”上。欧盟战略自主性也从“能力建设”发展为一种建构“自我与他者”的认同政治,基本上沦为掩耳盗铃式的政治操弄。
未来,欧洲一体化发展存在“全面前进”“勉强应付”和“破裂崩溃”三种前景。“全面前进”的前景意味着朝一个联邦式的欧洲发展,这固然可以解决一体化的绝大多数问题,但目前欧洲缺少与之相符的政治环境。此外,欧洲一体化“破裂崩溃”一度在英国脱欧危机爆发后成为内外普遍的担忧。有人认为英国脱欧将使欧盟的瓦解不可避免;也有人担心英国如果成功脱离欧盟,很多欧盟成员国可能都会选择举行公投,或者向欧盟提出额外要求。然而,欧盟27国在英国脱欧谈判中建立了坚定共识并采取强硬立场,谈判结果对其他成员国潜在的脱欧派构成了重要威慑,减少了欧盟瓦解的可能性。由此看来,维持联盟的有效运转依然是欧盟内部的基本共识,它只能选择“勉强应付”这一中间道路。
欧盟当前的处境让人想起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一体化的停滞期。当时欧洲也遭受了严重的内外危机而止步不前、分歧不断。或许经过多重危机的洗礼,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欧盟才能变得更加团结,为未来的重新起航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