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ken,P.,Global Shift:The International of Economic Activity,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it,1998.
Amin,B.,“Thrift.Neo-Marshallian Nodes in Global Networ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ch,1992(16).
Markusen,A.,“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Economic Geography,1996(2).
Maillat,D.,“Territorial Dynamic,Innovative Milieu and Regional Policy,”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5(7).
Padmore,T.,Gibson,H.,“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Research Policy,1998(26).
Granovetter,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
Scott,A.,“Locational Patterns and Metropolis:A Review Essay,”Urban Studies,1982(19).
Storper,M.,“Technology and New Regional Growth Complexes:the Economics of Discontinuous Spatial Development”,Employment and Spatial Dynamics,1986.
Storper,M.,“The Resu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s,Ten Years Later:the Region as a Nexus of Untraded Interdependencies,”Europ.Urban Studies,1995(23).
Richardson,B.,“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Economic Journal,1972.
Bianchi P.Bellini,“Public Policies for Local Networks of Innovators,”Research Policy,1991(20).
Von Thünen,J.H.,Isolated State,Pergamon Press,Oxford,1966.
Christaller,W.(1933),The Central Places of Southern Germany,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 NJ,1966.
Losch,A.(1940),The Economics of Loca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CT,1954.
Isard,W.,Location and the Space Economy,Cambridge,MA:MIT Press,1956.
Krugman,P.R.,“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
Venables,A.J.,“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6(37).
Keller,W.,“Do Trade Patterns and Technology Flows Affect Productivity Growth,”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0,14(1).
[德]维尔纳·魏登菲尔德等:《欧洲联盟与欧洲一体化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德]赫尔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译本),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美]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迈克尔·波特等:《全球化竞争优势》,台湾商周出版社2001年版。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薛敬孝等:《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德]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美]迈克尔·科特、加里·哈特等:《未来的战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英]桑普斯福特:《劳动力市场经济学》,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
郭灿:《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4期。
刘澄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分析》,《经济经纬》2006年第3期。
张家寿:《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盟货币一体化》,《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6期。
刘世安等:《欧洲一体化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唐睿:《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历史回顾及前瞻》,《辽宁经济》2004年第3期。
周建平:《欧洲一体化政治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经济发展报告200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申皓:《欧盟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浅析》,《欧洲未来:挑战与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怀普:《对当前欧盟形势及其走向的几点看法》,《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2期。
田素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袁经荣、康东升:《试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5期。
赵海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及联系》,《哈尔滨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伍贻康、张海冰:《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求是》2004年第1期。
裘元伦:《欧洲前途系于联合与改革》,《欧洲研究》2003年第5期。
世界银行:Global Economic Prospect 200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00年5月;OECD,Economic Outlook No.67,2000年6月。
王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版。
申皓:《试析欧盟地区政策的演进》,《法国研究》2002年第2期。
田金城、陈喜生:《欧盟区域政策及其协调机制》,《求是》2006年第15期。
刘勇:《欧盟地区发展与区域政策的新变化——赴欧盟区域考察报告》(上),国研网。
方克定:《“欧盟区域合作及其协调机制对中国的借鉴”考察团报告》,http://cepa.nsa.gov.cn/Zxinwen/eWebEditor/uploadfile/200612482513394.doc。
赵慧英:《欧盟的地区政策》,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陈瑞莲:《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3期。
章昌裕:《伦敦都市圈建成的经验》,《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月4日。
刘学敏:《德国鲁尔工业区产业转型的经验》,《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1月24日。
张亮:《从农牧经济转向知识产业——爱尔兰的创新政策》,《科技日报》2006年1月20日。
杨荫凯:《欧盟促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12期。
《东扩之后抓经济 欧盟公布五年新计划》,www.palmbiz.net,2005—2—27。
《欧盟的穷国与富国:254个地区贫富差距高达9倍》,http://www.zjsr.com,2006年5月23日。
盛文中:《中东欧:日子过得还好吗》,《看世界》2006年第6期。
陆建康、邹勇、杨荫凯:《欧盟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http://www.chinahezuo.com,2007年2月2日。
李海涛、商如斌、翟琪:《洛仑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应用》,《甘肃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武利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证研究》厦门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吴殿廷:《库兹涅茨比率的分解及其在我国地区差异分析中的应用》,《地理科学》2003年第4期。
杨大伟、杨翠迎:《偏离值法——度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新方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11期。
郑长德:《倒U形拐点不会自发出现》,《经济学家》2002年第4期。
陈志萱:《欧盟如何运用基金援助贫困地区?》,《经济日报》2001年7月17日。
郑亚莉:《簇群经济研究综述》,《当代财经》2004年第1期。
魏守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期。
吴宣恭:《企业集群的优势及其形成机理》,《经济纵横》2002年第11期。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辑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魏杰:《新经济与企业裂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王辑慈:《知识创新与区域新环境》,《经济地理》1999年第2期。
王辑慈、王可:《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植根性——兼论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地理研究》1999年第12期。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赵黎明、冷晓明:《城市创新系统》,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熊军、胡涛:《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全球化视角——对长江三角洲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11期。
贾亚男:《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联络初探》,《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第1期。
许庆瑞、毛凯军:《论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经济纵横》2002年第10期。
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框架研究》,《经济学家》2001年第3期。
王永龙、郑胜利:《台商投资从集聚到集群的对策分析》,《经济问题》2002年第9期。
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孙万松、孙启萌:《园区经济与城市核心竞争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0期。
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国外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8期。
向世聪:《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暨南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刘贺:《中国产业集聚的分布现状与决定因素》,暨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谯微:《论中小企业集群》,四川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李琳:《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研究》,中南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大欧盟新欧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俊杰:《21世纪欧盟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蒋选:《我国中长期失业问题研究——以产业结构变动为主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袁志刚:《失业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蔡昉、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曾湘泉、于泳:《中国自然失业率的测量与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袁志刚、宋铮:《高级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蔡昉:《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朱新芳:《西方经济理论概论》,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缪一德、杨海涛:《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理论经济学系列教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罗良文:《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及其启示》,《理论月刊》2002年第6期。
姚先国、黎煦:《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个文献综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张腾:《欧盟就业政策的调整及启示》,《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3年第12期。
王雅梅:《欧盟就业政策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闵凡祥:《欧盟高失业问题的劳动力供给因素分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王保安:《欧盟财政政策与启示》,《财政研究》2004年第4期。
魏爱苗:《职业教育提升德国竞争力》,《经济日报》2007年2月14日。
王辉:《欧盟女性就业政策透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欧盟教育与培训研究小组,Accomplishing Europe through educationand training,1997.
《欧洲青年政策纲要》,中青网,2007—10—13。
李新功:《欧盟职业培训政策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王雁琳:《英国职业教育和新职业主义》,《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李俊芬:《德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32期。
高鉴国:《欧盟的国际移民和社会整合政策》,《欧洲》2000年第5期。
《欧盟将逐渐放松技术移民限制》,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5年12月22日。
王国欣:《2007:欧盟逢五十大寿有转机》,《经济导报》2007年第5期。
宋全成:《欧洲非法移民现象为何愈演愈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英国劳务政策及劳务输入有关情况》,劳务部摘自驻英国使馆经商处网站,2005年11月8日。
《英国劳务政策》(一),移民信息网,http://www.yiminwang.cn。
陈湘满:《英国新移民政策下移民态势及经济影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肖汶:《英国高技术移民真的那么“高”吗——英国高技术移民与加拿大技术移民的几点比较》,《出国与就业》2007年第6期。
《英国外籍劳工政策法规》,中国教育在线留学网,http://liuxue.eol.cn,2007年9月25日。
张胤鸿:《德国移民政策新变化》,《21世纪》2004年第9期。
余建华:《近代以来若干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比较研究及启迪》,《学术季刊》2002年第2期。
郭小沙:《德国“移民法”评说》,《德国研究》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