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强化自然灾害精准预警叫应机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7-11
收藏 纠错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变得愈发频繁强烈,致灾风险因素不断增多,自然灾害形势复杂。很多自然灾害风险不但事前被低估、忽略并引发公共安全危机,而且事后应急处置失当又引发“二次灾害”,导致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极端天气导致的自然灾害风险明显加大,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强调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同时明确公共安全治理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传统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预警信息主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发布,并给相关责任人发短信提醒。而预警“叫应”机制,主要是指水利、气象等部门,发布高等级预警时,第一时间电话报告本级防汛负责人,同时提醒预警覆盖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村(社区)防汛责任人,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叫应”到责任人,切实解决预警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自然灾害风险预警体系中的精准预警“叫应”机制的构建,是实现快速响应的“发令枪”,能够有力推动以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联防联动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切实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

  增强“责任感”

  决策主体风险感知能力直接影响响应抉择。各级领导干部需要进一步提升灾害防范意识,始终以“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要素、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落实各项风险防范举措,以风险防范的确定性应对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才能有效应对超出认知的自然灾害。

  一是要加强平时防灾救灾宣传演练。应急、水利、地震、消防等部门,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力度,组织开展高空救援、山洪防御、堤坝抢险、城市防汛、疏散逃生等应急演练,提升基层干部和群众应急处置、防灾自救意识和能力。二是夯实应急物资、救援队伍、灾民救助保障。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备齐备足防灾物资,调整充实抢险救援队伍,落实医疗、生活救助保障,确保灾害发生时救助有序,社会稳定。三是要做好面向各级相关责任人和社会公众的预警信息发布。气象、应急、水利、地震、林业、自然资源等灾种主管部门通过电信运营商向各级责任人和社会公众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最大限度覆盖危险人群,提醒做好灾害防范工作,把中长期预报和零预警有机结合,开展递进式预报预警。四是各级各类责任单位、责任人接到预警信息后,确保既要“叫醒”也要“回应”,真正做到第一时间“叫应”、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应对处置。

  提高“精准度”

  在现代防灾减灾系统中,强化多灾种链发自然灾害综合监测、灾害风险预警“叫应”,可以有效减少灾害的损失。预警“叫应”既不能“迟动”,更不可“盲动”,需要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报预警有效发挥“消息树”作用,强调“精准度”,才能将防灾减灾工作防范在未发之前、第一时间、关键地点和关键环节。

  一是要充分利用即时通信技术和大数据支撑,进一步完善智能预报产品,密切关注气象变化,着力提高天气监测预警的准确率、提前量和精细化水平,为精准预警“叫应”提供科学信息依据。二是要充分运用好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类型、重点区域、重点时段进行灾害风险监测,对灾害发生的时间、强度、走势、影响区域加密实况监测,滚动会商,科学研判,实时预警,提高预报“精准度”。三是要建立综合临近报警系统,加强在人口密集区的气象、水文、地质联合监测,防范极端天气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提升“协同性”

  当前,我国关于自然灾害预警监测系统多,并分属不同政府部门,在物理结构和逻辑应用上缺乏系统集成,往往难以进行叠加耦合风险点的及时识别和防控,导致预警信息管理效率低下和对信息的有效挖掘不充分。所以,强化跨部门跨层级联防联动,梳理响应流程,是提升临灾风险预警“叫应”的关键所在。

  一是要强化水文、地质、气象、地理信息等相关基础数据共享互通机制,加强气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农林、卫生、安全监管、文旅、地震、电力监管、海洋等部门及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立监测会商、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及“叫应”对象信息的实时沟通渠道和共享机制。防指成员单位要建立值班人员24小时直联制度,采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短信、防空警报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广泛发布面向公众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引导公众主动收听收看。真正做到预警信息发布早、发布快、发布准、发布广、发布实。二是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在修订防汛抗旱等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时,要把气象预警纳入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实行相关防指成员单位响应期间联合值守,第一时间联合调度,做到预警到底、联动到位,确保重要信息第一时间“发得出、传得到、叫得应”。强化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才能将预警信息转化为“防抗救”实际行动,牢牢把握防灾减灾救灾“主动权”。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编辑:罗浩(报纸) 胡子轩(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