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考古列表 >历史考古详情

第六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首场预热讲座在沪举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11-26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11月22日,为迎接第六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召开,在论坛主办方支持下,“智库大讲堂”考古系列讲座首场讲座在沪开讲。本场讲座以“中外文明互鉴”为主题。
“智库大讲堂”考古系列讲座首场讲座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马萧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李默然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晓霞、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分别致辞,讲座由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石维尘主持。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大学特聘教授马萧林作讲座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考古学作为探索人类文明起源、揭示不同文化密码的重要学科,是连接古今文明、促进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桥梁,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坚实的实物佐证与学术支撑。马萧林以“何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的考古实践”为题,从文明概念与起源切入,回溯了通过考古实践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系统呈现了中华文明起源认识的新格局。他提出,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未曾中断、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其蕴含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既是文明绵延不绝的核心密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要树立大历史观,深刻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更好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及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李默然作讲座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李默然以“中国与玛雅——大洋两岸的深层‘连结’”为题,依托详实考古实证与系统学术梳理,深入阐述了玛雅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字、历法、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特征,生动还原了美索美洲先民独特的生活习性和生命观念。他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与玛雅文明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提炼出人类古代文明在应对自然、构建秩序过程中形成的共通智慧。李默然认为,这种立足考古实证的比较研究,为破解大洋两岸文明的深层关联提供了全新视角,丰富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学术内涵。
  考古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更是“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晓霞表示,上海研究院将积极发挥高端智库功能,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国情调研、公众讲座、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考古是跨越国界的文明对话,考古遗存是全人类共同遗产。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提出,世界考古论坛的举办让更多人走近、读懂考古,促进多元文明智慧交融。上海博物馆将持续发挥优势,当好文明交流使者与学术传播纽带,为论坛举办、考古事业发展及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贡献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晓霞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专家对谈环节由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魏峭巍主持,围绕“文明起源的比较视角”“文明之间的‘互鉴’与‘连结’”以及“从文明比较到当代意义”三个层次开展。现场互动环节,嘉宾与观众围绕讲座主题展开了交流讨论。活动中,王晓霞为三位专家颁发了“智库大讲堂”感谢状。
会议主持及对谈发言嘉宾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主办方介绍,“智库大讲堂”是上海研究院着力打造的重要学术传播平台,旨在聚焦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议题,搭建高端思想交流与知识传播的桥梁,通过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政策专家开展讲座、研讨等活动,促进学术成果转化,服务公共决策与社会认知提升。
  本场讲座由上海研究院与上海博物馆共同主办,得到上海东方卫视《中国考古报道》栏目支持,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公众近400人参加了讲座。
【编辑:齐泽垚】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