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作为阐释学根据的公共理性

作者:周宪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张江教授的《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以下简称“张文”),不但提出了文学乃至人文学科阐释的一个关键问题,而且独辟蹊径地探寻出一条更为明确的解释路径。该文围绕着阐释的有限与无限的张力关系,将这一辩证关系置于“诠”与“阐”的学术史之中予以考察,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一阐释学难题的新思路。多年以来,张江先生始终坚持在文学阐释学领域深耕细作,旨在弄清文学研究方法论的一些初始的、基本的却又往往为人所忽略的问题,这就是阐释何以可能的问题。我们知道,阐释或解释是有关意义的。对文学研究来说,就是文学文本的意义阐说。韦伯曾经提出,人是悬挂在自己所编织的符号之网中的动物。这个界定开启了20世纪学术思潮中的“阐释的转向”。晚...

公共性、理性与阐释学的相关问题

作者:张政文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张江教授试图走出西方阐释学的思维路径和话语方式,在对中国古代“阐”“诠”的语义分析中提出了当代有中国本土文化语境支撑的关于阐释的基本原理,即阐释是公共的、阐释是理性的。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西方阐释学的努力就在于如何让对文本的误读获得合理性与合法性,以误读的不可避免性和客观存在性和解文本与释者无法调和的对立。所谓阐释的主体间性正是在这期间生成的。寻找误读的必然性、合理性成为西方阐释学的基本理论路径和思想选择。而张江教授坚持阐释的真假与对错是阐释的根本,认为文本必有确定的文本意义,所以阐释有真假,阐释结果有对错。这一原则既是阐释的存在论基础,又是阐释的伦理...

阐释的“公共性”何以可能?

作者:陈海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伴随着经济的崛起,在文化领域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学院派和民间知识界已经前所未有地达成了共识:话语的他者化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人文社科领域近年来频繁组织学术讨论,开始对自身的理论资源进行反思,以期构建本学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话语体系。然而,如何真正摆脱他者话语的桎梏,创构出自己的话语概念和逻辑,进而形成一种话语系统,目前还没有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教授在2014年底提出了“强制阐释”论,张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1]对西方话语“强制阐释”中国经验的弊端进行了深入揭示,进一步激发了学界对自身理论资源合法性问...

阐释公共性的生成要素探究

作者:张冰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张江先生在2017年《学术研究》第6期发表的《公共阐释论纲》一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概念,即“公共阐释”。他指出:“公共阐释的内涵是,阐释者以普遍的历史前提为基点,以文本为意义对象,以公共理性生产有边界约束,且可公度的有效阐释。”张江:《公共阐释论纲》,《学术研究》2017年第6期。'>[1]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一提法对于目前流行的阐释学理论构成了一种挑战。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阐释活动自古就存在。阐释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西方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指对《圣经》教义的解读,19世纪的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才将这门学科方法论化。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哲学家为代表的当代哲学阐释学成为显学。...

公共阐释的公共性基础

作者:卓今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公共性在公共阐释论中是元理论问题。阐释学意义上的公共性主要涉及阐释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阐释主体的人的“类本质”和合作型人格基础。“个体阐释”是阐释主体得以实现公共性的前提,由于人类的“共在”决定了个体阐释的公共基础。而私人阐释与公共场域是隔离的,因此私人阐释不需要得到公共的理解与接受。阐释的公共性需要在理性的主导下进行,但由于阐释行为是一种主体对对象的认知过程,在同一语言组合的共同体中符合人类基本认知规范的前提下,阐释又是极具个人化的行为,公共阐释的公度性在理性与非理性、个人化与公共之间起到共通与平衡的作用。公共阐释不一定是真理性阐释,可重复并被检验的阐释也是历史性,在某一历史时期甚至与真理是...

公共阐释与公共性的诗性建构

作者:孙士聪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公共阐释无论是作为哲学阐释抑或有待提升的社会阐释,都逻辑地包含了人的公共性论题。这既是一个古老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当代的现实命题。理论问题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城邦生活中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现实问题则可以环顾当代社会的“宅”文化现象乃至文学公共性的衰落。综观从强制阐释论到公共阐释论的逻辑行程,对人的现实性关注无疑是被突出的重要方面,当“构建共同体、扩大共同体”被视为讨论公共阐释的规范性前提,集中阐释公共阐释论的代表性论文包括:《公共阐释论纲》,《学术研究》2017年第6期;《公共阐释还是社会阐释》《作为一种公共行为的阐释》,《学术研究》2017年第11期;《阐释的世界视野:“公共阐释论”的对谈》,《社...

阐释的公共性与人的历史性前提

作者:马天俊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阐释主要是言语活动,它几乎像言语活动本身一样古老。可以说,只要有人类生活,就有言语活动,也就逐渐产生阐释。其中,张江教授草创的“公共阐释论”,按其性质,乃是阐释中特定的一类。公共阐释不仅一般地以人类社会生活及其言语活动为前提,而且特别地以人类社会生活中人的一定发展为前提,这是主体方面的一种特定前提。这两方面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都有关键性的揭示。公共阐释论已有的描述或规定主要关乎对象和规范,关乎阐释主体的讨论尚待提出,本文从马克思的思想框架出发做些探讨。所谓一般地以人类社会生活及其言语活动为前提,指的是阐释是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主要以话语样式出现的社会性活动。这种前提,按马克思的一种相...

阐释的公共性及其理论敞开

作者:段吉方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阐释的公共性问题是张江教授在《公共阐释论纲》中提出的重要的阐释学原则:“阐释本身是一种公共行为。阐释的生成和存在,是人类相互理解与交流的需要。阐释是在文本和话语不能被理解和交流时而居间说话的。”张江:《公共阐释论纲》,《学术研究》2017年第6期。'>[1]在这个理论论述中包含了如下几方面的含义:首先,把阐释活动与社会公共行为结合起来,阐释不仅仅是西方早期阐释学意义上的文本阐释,也不仅仅是本体论或工具论意义上的各种专门文类的阐释,还是广泛的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公共行为;其次,强调了作为一种公共行为的阐释活动的认识论根源,即作为人类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需要,阐释是从人类的交流活动、...
上一页 910111213 14 15161718下一页  第 /930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