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西安地方文化在阿拉伯国家的译介与传播

作者:李茜
出版日期:2024年02月01日
简介: 中阿双方友好往来始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穿越欧亚大陆的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了中阿,双方交往在唐朝末期达到顶峰。2016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视中道平和、忠恕宽容、自我约束等价值观念。我们应该开展文明对话,倡导包容互鉴,一起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中积极处世之道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并提出“丝路书香”、中阿典籍互译等具体倡议。西安素有“十三朝古都”美誉,历史文化悠久,旅游景点多,文化发展繁荣,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世界文化交流...

中国海洋典籍的译介与传播

作者:岳峰 陈泽予
出版日期:2024年02月01日
简介: 与国学典籍的海外传播相比,我们还没有系统的海洋经典的域外输出。但据林广云、王赟与邵小森等学者的调研数据显示:有28个国家、2097家图书馆馆藏《山海经》,31个国家、1756家图书馆馆藏《大唐西域记》,33个国家、2161家图书馆馆藏《佛国记》。这三本地理学科著作现在都归为海洋典籍,显然中国海洋典籍在海外有传播基础。我们可以粗略地对比大中华文库四大名著译本的情况,根据吕剑兰的调查,收藏《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英译本的美国图书馆数量分别仅为76家、70家、68家、64家。可见,我们有传播中国海洋故事的文化资源。传统学术并没有针对海洋典籍的定义,现在相关论述多把有一定内容涉及海洋...

李白诗歌英译传播中华文化

作者:吕文澎 陈蕾
出版日期:2024年02月01日
简介: 在唐诗璀璨的星河中,李白的诗歌(以下简称“李诗”)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不仅中国文人与读者痴迷其中,许多国外学者亦对其怀有极高的研究兴趣。李诗英译有200余年的历史,大部分为选译本,鲜见全译本;在译诗技法上,散体居多,诗体较少。不同译者群体的译文各有千秋,他们在文化“交游”中,为李诗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找到了不同的突破口。虽然有关诗歌可译性的争论一直存在,但是翻译诗歌的努力从未间断。自18世纪中叶开始,李诗英译活动赓续不断,延续至今。通过对中外译本的系统爬梳,笔者将李诗英译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期之前,是李诗英译的早期阶段。16世纪末,随着传教士来华,中外文化的碰撞催生了较多的汉...

古词译介与经典重构:美国李清照词的翻译出版

作者:季淑凤
出版日期:2024年02月01日
简介: 李清照以其卓越的易安词博得中国古词史上的“词宗”地位,并于近代传入西方国家。在美国,李清照以其词的译本最多、译者最众、研究最盛与入选经典文学选集最勤而位居“最受美国社会重视与读者欢迎的‘十大中国古代词人’之首”。李清照词在美国缘何备受青睐,又是如何译介传播,怎样出版发行,并最终重构了文学经典地位的呢?作为域外传播的成功个案,美国的李清照词翻译出版对于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何启示意义?在翻译出版的视角下,笔者拟对此做一次系统的梳理与探讨。李清照词能够成功“登陆”美国,这与美国读者的文学阅读诉求密不可分。纵观百年美国李清照词的出版传播史,可以发现,美国的诗学传统、社会思潮以及词学研究...

《格萨尔》史诗在海外的翻译与传播

作者:王艳
出版日期:2024年02月01日
简介: 《格萨尔》是迄今世界上篇幅最长、流传最广的活形态史诗,至今以口耳相承的方式在青藏高原上流传,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古代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格萨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Gesar)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以韵散兼行的方式讲述了英雄格萨尔一生的神圣功业,以独特的串珠结构,将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和谜语等口头文学,融汇为气势恢宏、内涵丰富的“超级故事”,经过一代代说唱艺人的不断创编和广泛传唱,形成了规模浩大的史诗演述传统。朝戈金、尹虎彬、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传统:文化多样性与民族精神的“博物馆”·代序》,《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0年第1期...

西方汉学家对《三字经》翻译、仿写与推广

作者:李海英
出版日期:2024年02月01日
简介: 《三字经》作为重要的童蒙识字课本,在宋代以后的中国知识体系中,一直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明清以来的西方汉学家对《三字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翻译、借用这一中国人熟悉的文本,中为西用,推陈出新,在《三字经》的版本发展史上留下了极有特色的一笔。尤其是晚清以后,众多的译本、仿本,面向瞽叟的重新排印本,等等,纷纷出现。这批经过西方人加工的《三字经》,不仅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也给重新检视这段历史的人们留下无穷的回味。根据目前见到的资料,欧洲人当中最早翻译《三字经》的是意大利人、耶稣会士罗明坚。他自1581年开始将《三字经》译为拉丁语,并将其寄回意大利。此后,意大利汉学家、天主教士晁...

《茶经》译介推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出版日期:2024年02月01日
简介: “茶”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象征物之一,早在西汉时期,茶与茶文化的外传就开始了。唐代陆羽的《茶经》,不仅推动了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在海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究茶文化在古代的对外传播以及《茶经》的译介历史,或可为我们在当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提供借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种植茶叶,并形成饮茶之道的国家。唐代是我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文化及其综合体系得以形成,《茶经》便在这个时期问世。《茶经》分三卷十节,其内容丰富,文字优美,为中国“茶学”“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书问世后在海外得到了广泛传播。日本受《茶经》影响最早也最为深远。《茶经》正式传入日本始于南宋时期。12世纪中期,...

《尚书》的翻译与海外传播

作者:陆振慧
出版日期:2024年02月01日
简介: 《尚书》不仅影响中国,也影响世界。自六朝始,《尚书》已传播到域外。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尚书》一直都是古代最重要的“政治教科书”。而随着16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寻找契丹”成为西方“百年航海史的灵魂”,以耶稣会士入华为标志,中国和欧洲真正开始了思想文化意义上的交流。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所包含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意义,第一次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同时彰显出来。《尚书》因在中国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和学术史上的隆尊地位,率先吸引了西方探究中国的目光,成为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尚书》西传亦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欧洲古典语言拉丁语译本。明末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将包括《尚书》在内的...
上一页 678910 11 12131415下一页  第 /2711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