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作
[1]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音字汇》(第2版),语文出版社2003年版。
[2] 曹剑芬:《现代语音研究与探索》,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 曹志耘、秋古裕幸、太田斋、赵日新:《吴语处衢方言研究》,好文出版社2000年版。
[4] 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徽语严州方音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5] 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闽语新探索》,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6] 陈丽:《安徽歙县大谷运方言》,方志出版社2013年版。
[7] 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
[8]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9] 高永安:《明清皖南方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0] 何大安:《规律与方向:变迁中的音韵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 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 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2003年版。
[13] 胡松柏:《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 蒋冰冰:《吴语宣州片方言音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 兰玉英等:《泰兴客家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7]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2年版。
[18] 李如龙、邓晓华:《客家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 李新魁:《中古音》,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0] 刘祥柏:《安徽黄山汤口方言》,方志出版社2013年版。
[21] 罗常培:《临川音系》,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2] 罗昕如:《新化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3] 孟庆惠:《旌德县志·方言》,黄山书社1992年版。
《徽州方言》,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 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5] 平山久雄:《平山久雄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6] 平田昌司等:《徽州方言研究》,好文出版社1998年版。
[27] 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8] 邵荣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9] 沈明:《安徽歙县(向杲)方言》,方志出版社2012年版。
[30]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 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
[32] 王洪君:《历史语言学方法论与汉语方言音韵史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33] 王骥德:《曲律·论须识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1980年重印。
[34]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
《汉语语音史》,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5] 伍巍:《休宁县志·方言》,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6] 谢留文、沈明:《黟县宏村方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 谢留文:《江西浮梁(旧城村)方言》,方志出版社2012年版。
[38]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9] 杨剑桥:《现代汉语音韵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0] 杨耐思:《近代汉语音论》(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41] 颜逸明:《吴语概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2] 张光宇:《切韵与方言》,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闽客方言史稿》,南天书局1996年版。
[43] 章太炎:《国故论衡》,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44] 赵元任:《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现代吴语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45] 郑伟:《吴方言比较韵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46] 郑张尚芳:《郑张尚芳语言学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
[47]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8] 朱晓农:《音韵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9]《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二)论文
[1] 白静茹:《吕梁方言语音研究》,北京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2] 鲍明炜:《六朝金陵吴语辩》,《吴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 曹志耘:《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南部吴语的全浊声母》,《吴语研究: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论方言岛的形成和消亡——以吴徽语区为例》,《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
[4] 陈秀琪:《客家话声调的转移现象》,李如龙、邓晓华主编《客家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 陈瑶:《从徽语看中古开合分韵的一等韵》,《贵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徽州方言见组三四等字的腭化问题》,《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
《匣母在徽语中的历史语音层次》,《黄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流摄一三等韵在徽州方言中的分合研究》,《中国方言学报》第4期,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中国方言学报》编委会编,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安徽黄山祁门大坦话同音字汇》,《方言》2015年第4期。
《从现代汉语方言看古泥娘母的分立问题》,《中国语文》2016年第6期。
[6] 丁治民:《宋代徽语考》,《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1期。
[7] 段亚辉:《浮梁(鹅湖)方言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8] 冯蒸:《北宋邵雍方言次浊上声归清类现象试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龙宇纯教授著〈中上古汉语音韵论文集〉评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1期。
[9] 侯兴泉:《论粤语和平话的从邪不分及其类型》,《中国语文》2012年第3期。
[10] 胡松柏、钱文俊:《反映19世纪中叶徽语婺源方音的韵书〈乡音字义〉〈乡音字汇〉》,《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版。
[11] 黄雪贞:《客家方言古入声字的分化条件》,《方言》1997年第4期。
[12] 蒋冰冰:《宣州片吴语音韵研究》,复旦大学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
《宣州吴语入声演变的方式》,《吴语研究:第三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 蒋冀骋:《〈中原音韵〉“寒山”“桓欢”分立是周德清方音的反映》,《中国语言学报》2003年第11期。
《〈回回药方〉阿汉对音与〈中原音韵〉“章、知、庄”三系的读音》,《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1期。
[14] 蒋希文:《湘赣语里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读音》,《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
[15] 金家骐:《休宁方言有阳去调》,《方言》1999年第2期。
[16] 李建校:《陕北晋语知庄章组读音的演变类型和层次》,《语文研究》2007年第2期。
[17] 李荣:《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1989年第4期。
《我国东南各省梗摄字的元音》,《方言》1996年第1期。
[18] 李新魁:《粤音与古音》,《学术研究》1996年第8期。
[19] 李行杰:《知庄章流变考论》,《青岛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20] 栗华益:《安徽黟县碧阳方言同音字汇》,《方言》2018年第1期。
《安徽旌德县旌阳方言同音字汇》,待刊。
[21] 梁金荣、高然、钟奇:《关于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兼论晋语的归属》,《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22] 刘宝俊:《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等i介音”现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23] 刘伯山:《徽州文化及其研究价值》,《徽州文化研究》(第一辑),黄山书社2002年版。
[24] 刘祥柏:《徽州方言全浊字今读与吴语的关系》,《吴语研究: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 刘泽民:《客赣方言的知章精庄组》,《语言科学》2004年第4期。
《吴语果摄主体层次分析》,《语言科学》2014年第3期。
《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26] 罗常培:《徽州方言的几个要点》,《国语周刊》第152期,1934年8月25日。
[27] 罗常培、邵荣芬、张洁:《半个多世纪前的休宁方言音系》,《方言》2018年第2期。
[28] 马希宁:《徽州方言的知照系字》,《方言》2000年第2期。
[29] 孟庆惠:《黄山话的tɬ、tɬh、ɬ及探源》,《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
《歙县方音中的历时特征》,《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
《徽语的特殊语言现象》,《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
[30] 帕维尔·玛突来维切:《浙江洞头县大门岛方言音系》。《吴语研究: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1] 潘悟云:《吴语的语音特征》,《温州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反切行为与反切原则》,《中国语文》2001年第2期。
[32] 钱惠英:《屯溪方言的小称音变及其功能》,《方言》1988年第1期。
[33] 钱文俊:《婺源方言中的闭口韵尾》,《上饶师专学报》1985年第4期。
[34] 桥本万太郎:《古代汉语声调调值构拟的尝试及其涵义》,《语言学论丛》第十六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5] 施向东:《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
[36] 石汝杰:《汉语方言中高元音的强摩擦倾向》,《语言研究》1998年第1期。
[37] 覃远雄:《桂南平话古见组声母和日母的今读》,《方言》2006年第3期。
[38] 陶寰:《吴语一等韵带介音研究》,《吴语研究: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9] 王福堂:《徽州方言的性质和归属》,《中国语文研究》2004年第1期。
[40] 王洪君:《也谈古吴方言覃谈寒桓四韵的关系》,《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
[41] 王军虎:《晋陕甘方言的“支微入鱼”现象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
[42] 王琼:《并州片晋语语音研究》,北京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43] 王文胜:《吴语处州方言特殊语言现象的地理分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44] 魏建功等:《黟县方音调查录》,《国学季刊》第4卷第4期,1934年。
[45] 伍巍:《论徽州方音》,暨南大学1994年博士学位论文。
《中古全浊声母不送气探讨》,《语文研究》2000年第4期。
[46] 伍巍、王媛媛:《徽州方言的小称研究》,《语言研究》2006年第1期。
[47] 项梦冰:《客家话古日母字的今读——兼论切韵日母的音值及北方方言日母的音变历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8] 谢留文:《客家方言古入声次浊声母字的分化》,《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49] 熊正辉、张振兴:《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2008年第2期。
[50] 许宝华:《论入声》,《音韵学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
[51] 岩田礼:《连云港市方言的连读变调》,《方言》1982年第4期。
[52] 颜逸明:《吴语三论》,《吴语研究:第三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3] 杨苏平:《西北汉语方言泥来混读的类型及历史层次》,《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54] 杨雪丽:《从〈集韵〉看唇音及其分化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55] 余道年:《太平天国战争与徽州人口的变迁》,《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3期。
[56] 尉迟治平:《周隋长安方音初探》,《语言研究》1982年第2期。
《日本悉昙家所传古汉语调值》,《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
[57] 詹伯惠:《广西“平话”问题刍议》,《语言研究》2001年第2期。
[58] 张光宇:《吴闽关系试论》,《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吴语在历史上的扩散运动》,《中国语文》1994年第6期.
[59] 张琨:《切韵的前﹡a和后﹡α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一分。
《汉语方言中鼻音韵尾的消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四本第一分。
[60] 张双庆、郭必之:《从石陂话“水类字”看南部吴语对闽北方言的影响》,《方言》2005年第3期。
[61] 张双庆、万波:《赣语南城方言古全浊上声字今读的考察》,《中国语文》1996年第5期。
[62] 赵日新:《安徽绩溪方言音系特点》,《方言》1989年第2期。
《徽语的小称音变和儿化音变》,《方言》1999年第2期。
《古清声母上声字徽语今读短促调之考察》,《中国语文》1999年第6期。
《徽语古全浊声母今读的几种类型》,《语言研究》2002年第4期。
《中古阳声韵徽语今读分析》,《中国语文》2003年第5期。
《方言接触和徽语》,邹嘉彦、游汝杰主编《语言接触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徽语的特点和分区》,《方言》2005年第3期。
《汉语方言中的[i]>[ʅ]》,《中国语文》2007年第1期。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方言》2008年第4期。
《安徽休宁方言“阳去调”再调查》,《方言》2012年第3期。
[63] 赵元任:《绩溪岭北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故院长胡适先生纪念论文集》第三十四本,1962年。
[64] 郑张尚芳:《皖南方言的分区(稿)》,《方言》1986年第1期。
《方言中的舒声促化现象说略》,《语文研究》1990年第2期。
《方言介音异常的成因及e>ia、o>ua音变》,《语言学论丛》第26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65] 钟江华、陈立中:《现代湘语和吴语浊音声母发音特征的比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66] 周振鹤:《我所知最早的中国语言地图》,《尚古情怀》2011年第6期。
[67] 朱国兴等:《徽州文化发展与人地关系演进的对应分析》,《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68] 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3期。
[69] 庄初升:《中古全浊声母闽方言今读研究述评》,《语文研究》2004年第3期。
[70] Chao.Yuen Ren.1968.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三)古籍
[1] 江有诰:《音学十书》,中华书局1993年据渭南严式诲《音韵学丛书》本影印本。
[2] 罗愿:《新安志·州郡·风俗》,宋淳熙二年修,清光绪十四年重刊,第28页。
[3] 詹逢光:《新安乡音字义考正》,光绪己亥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