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2025-01

    探索面向未来教育场景的逻辑学教学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党波涛)1月14日上午,庆祝2025年世界逻辑日暨华中师范大学“逻辑学导论”课程团队成立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在致辞中表示,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带来全新挑战的当下,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逻辑学导论”通识必修课程重任在肩正当其时,坚信此举措必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16
    2025-01

    聚焦“大历史观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月7日至9日,北京大学第十五届未名论坛暨全国马理学科博士生高级研讨班举办。本届未名论坛主题为“大历史观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全程以线上方式举行。   开幕式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安钰峰指出,本届论坛紧跟时代脉搏,围绕马克思主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16
    2025-01

    汉传因明的分期及其特点

      何谓“汉传因明”?辨析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描述“汉传”并限定“因明”,以展示其独特性。例如,郑伟宏《汉传佛教因明研究》开篇将“汉传因明”界定如下:“汉传因明与藏传因明相对,是以汉语译传的印度因明。因明是佛教的论辩逻辑学说。汉传因明以古因明为先导,以陈那新因明为主体。汉传因明以立破为中心,把量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6
    2025-01

    因明学:从“冷门绝学”到全球文明对话

      因明,即研究“因”(论证理由)的学问,是我国“冷门绝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狭义的因明学作为佛教五明之一,指的是公元2—6世纪以论辩术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立破之学。借助玄奘的汉译工作,这一传统在东亚地区发展出了悠久的注释体系。《瑜伽师地论》《阿毗达磨集论》《显扬圣教论》的“七因明”,以及玄奘译《因明入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6
    2025-01

    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国别研究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中如何平衡一般性和特殊性矛盾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区域国别学的出发点是形成对特定区域的综合性认识,强调的是特殊性知识。然而,学科建设需要的是普遍性的理论框架、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和系统化的培养方案,这就需要一般性知识。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长期将区域作为其重要的研究对象,也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6
    2025-01

    地理政治学更生与区域国别研究

      人类是生活在特定空间中的,并以空间作为发展和进步的条件。按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观点,“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换言之,空间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而按照列斐伏尔在《空间与政治》中的表述,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具有政治性和战略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6
    2025-01

    地理学与区域国别学的交融互鉴

      根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中对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简介,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对象是对世界不同区域和国别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文、地理、资源等进行全面研究,是对区域、国别进行整体性、系统性、集成性的研究。这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性和学科体系等高度相关,但是目前国内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6
    2025-01

    以消费为驱动促进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呈现出技术更迭快、传播网络化和消费个性化等特点,对于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提高创意设计发展水平,促进创意设计与实体经济、现代生产生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6
    2025-01

    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议题。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粮食压力的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应如何实现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议题。   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   挑战中寻找路径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首先要看到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16
    2025-01

    壮大新质生产力需要新时代工匠精神

      当代中国的工匠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为底色,追求物质生产水平提升的同时,更追求物质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以及劳动者地位的提高和待遇的保障。当代中国工匠精神与新质生产力的有机结合能够显著增强新质生产力的人文关怀,让新质生产力获得更有力的群众支援,并从完善新型生产关系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386387388389390391392393> 跳转至共 4015 页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