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画不在画 而在我

来源图书: 墨戏研究
作者:谷疏博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01日
简介: 由前文所述,墨戏不可模仿性、尚奇、诗性外显的美学特征从实质上说都是借由想象机制的触发而产生的结果与面貌。唯有通过想象,作为主体的墨戏画家才能够介入进来,而想象的动力,不是那些极力想把记忆图像得以恢复与复制的愿望,而是源发于体验到的、所认识到的丰富的情感。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1]如若没有情感的熔铸,那么想象便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情感正是依托于作为主体的画家方能存在。与此同时,情感又是带有一定动力性与指向性的,它的强度、性质、速度、起伏波动、节奏等都决定着通过想象作用下的记忆机制形象与现实事物形象是如何被熔冶与塑造的。如悲愤交加的情感之下很...
关键词: 情感  画家  诗言志  绘画  内心  

《墨戏的美学特征》小结

来源图书: 墨戏研究
作者:谷疏博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01日
简介: 本章从墨戏的美学特征切入,旨在通过墨戏作品外显的笔墨形式以及品格风貌尝试总结出墨戏之所以称为墨戏的原因,即不可模仿性、尚奇以及诗性的外显。这是经由凝定为作品的墨戏之笔墨形式以及通过画论中的记载与评述外化而得到的特征总结。那么作为墨戏缘何会体现出上述的美学特征?文人士大夫们又是为什么要创作这样风格的画作?他们又能够或者希望从中获得什么?在分析墨戏的美学特征之后,我们有必要上升到哲学层面的高度,去探究呈现上述美学特征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 特征  美学  形式  笔墨  主要结论  

“诗性”的外显

来源图书: 墨戏研究
作者:谷疏博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01日
简介: 墨戏以水墨为主要的表现语言,它通过“去颜色”的水墨呈现,借由皴法、渲染等方式塑造质感,并依据墨色变化、留白使用营造的光感以及块面感,呈现出不拘泥于细致雕琢的非精确性的面貌,向想象敞开,而诗性的内核即为想象。墨戏直接让想象介入视觉的呈现,其实现路径便是通过简化,对于色彩的简化、对于笔墨形式的简化、对于造型构图的简化等,展现的是一个互逆的融想象于内的创作与欣赏的过程,亦即画者将蕴含着诗性的想象与思想融入或编码至墨戏实践中,将五彩斑斓的自然世界进行消解与简化,进而引导着欣赏者进入想象的“诗性”世界中。清代黄子云《野鸿诗的》:“诗犹一太极也,阴阳万物于此而生生,变化无穷焉。”(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辑...
关键词: 诗性  外显  书法  绘画  画家  

墨戏的美学特征:尚奇

来源图书: 墨戏研究
作者:谷疏博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01日
简介: 墨戏第二个美学特征在于对“奇”的追求。每每欣赏墨戏画作,总能感受到它因具有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气质进而能够迅速辨认,这源于墨戏不偶于俗、求新求奇的追求所在。“奇”是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最早出现于文学领域,随之扩展、辐射于其他艺术领域,而墨戏即“奇”范畴在绘画领域的表现,它体现为画家在画中追求奇肆、奇古、奇怪、新奇、奇崛的风格,从而带给人以审美惊奇与陌生化的感受。它既不如同院体画精工雕琢所带给我们和谐悦目优美的感受,也不同于民间画通过鲜艳明丽的色彩和广为人知的艺术形象所带给我们的熟悉与喜悦,还不同于其他文人画(或者是阮璞所说的“正规文人画”)那样的高古、隽雅。相比之下,墨戏往往因为变形、扭曲、...
关键词: 尚奇  画家  陈洪绶  事物  笔墨  

墨戏的美学特征:不可模仿性

来源图书: 墨戏研究
作者:谷疏博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01日
简介: 《说文解字》中:“模,法也。从木莫声,读若嫫母之嫫。”清代段玉裁注曰:“以木曰模。以金曰镕。以土曰。以竹曰范。皆法也。汉书亦作橅。”(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53页。'>[1]“仿,相似也。从人方声。”(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63页。'>[2]又《论衡·物势》:“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汉)王充:《论衡》(上),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3]陆倕《石阙铭》:“色法上圆,制模下矩。”(梁)萧统选,(唐)李善注:《昭明文选》(下),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444页。'>[4]清代薛福...
关键词: 模仿性  感兴  画家  自然  状态  

《墨戏的发展历程(下)》小结

来源图书: 墨戏研究
作者:谷疏博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01日
简介: 综上所述,本章从形而上之思想动因、形而下之工具材料因素以及“文人画”的理论建构三个维度对墨戏的生成原因进行了探析。北宋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士大夫得以与天子共治天下,他们获得了充分的自我身份认同感。这种源于地位与价值感的提升所带来的人文精神的高涨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士大夫阶层在各个层面尝试去建构自己的圈子,这也可以说是对自我领地意识的维护。对于绘画而言,尤其是画工画、画匠画,向来为文人士大夫所蔑视,而以苏轼为首的文人士大夫所建构的绘画语言,便是直指画工画。无论是从目的功能,还是艺术追求、风格境界要求上,他们都以“士气”为基础,颠覆过去的绘画规则并建构新的绘画语言。这场“士人画”运动明确了士大夫...
关键词: 士大夫  理论  苏轼  画工  主要结论  

绘画工具与材料的变迁

来源图书: 墨戏研究
作者:谷疏博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01日
简介: 《易》曰:“道形而上,艺成而下。”黄宾虹著,张同标编:《黄宾虹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1]如果说文人士大夫的理论建构与审美意识等是墨戏得以生成的内在动因,即指向了墨戏独有的法则与特征,使墨戏得以从其他绘画类型中脱颖而出。那么,笔墨工具与材料的变迁、发展则为墨戏的这种创作方式与特征的生成提供了实现的可能。绘画材料与工具的演变反映着绘画思维的发展。同样的,绘画新形式的生成也离不开作画媒介的推动,英国学者尼吉尔·温特沃斯说过“在绘画中实现的造型元素的种类源于材料使用的方式”[英]尼吉尔·温特沃斯:《绘画现象学》,董宏宇、王春辰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关键词: 材料  绘画工具  毛笔  画家  绘画  

苏轼“士人画”理论体系的建立

来源图书: 墨戏研究
作者:谷疏博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01日
简介: 北宋王朝对文人的重视以及平民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得这个时期的人文精神空前的高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灵乌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积极的入世态度、充分表达情感的空间,使得士大夫群体获得了广泛的自主权。墨戏便是诞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它不仅具有政治经济以及士阶层的变迁的推动与铺垫,更有晚唐以来非画之本法的逸品画风的出现,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中对于“逸品”的推崇,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的“气韵非师”等观点作为墨戏诞生之前的序篇与先导。经过了大量铺垫,此时正亟待一个富于影响力的轩冕之才振臂一呼...
关键词: 理论体系  苏轼  士人  士大夫  绘画  
上一页 45678 9 10111213下一页  第 /2792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