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而“新文科”的提出和建设,既是观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践发展的“宽广的视角”之一,又顺应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大势的现实需要。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学术研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文化力量,学术出版是学术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文科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学术期刊平台的支持,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新文科的发展大背景下,应更好地承担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专业责任。
要担负起政治责任
新文科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学术是政治的根基之一。作为国家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学科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一定要与中国的政治建设要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呼应。在历史上,体现学科制度运行状态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发生过多次较大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反映了相关学科对当时需求变化的适应以及学科自身发展的逻辑。
学术出版既是科研工作的主体之一,也是能够最大程度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媒介。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建设离不开国家制度设计和政治安排,在任何时候,学术出版工作都要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原则,如此才能够对期刊出版与国家科学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做出清醒判断。随着学科建制、知识管理和学术生产的日益成熟和发达,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深刻地体现出人文社科研究与国家政治经济实力密不可分,人文社科的思想和理论创造以及影响力的提升也因此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
实际上,当下哲学社会科学的每个学科都在重建与现实的联系、与政治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的联系。在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有创新,在办刊理念上必须始终提升政治站位,保持政治敏感性,要通过加强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的互动,善于把政治话语转换为学术话语,更要把掌握话语权放到极端重要的位置,以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使命。
在期刊发展的具体层面上,各期刊的办刊宗旨、办刊特色、重点选题等,均是新时代先进文化价值理念的集中呈现。正因如此,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意义。尤其是重大选题与重要组稿,必然要以学术的方式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办刊工作中,应始终牢记自身的政治责任。
要履行好社会责任
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当前,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多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因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活动必然是充满探索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动,而其答案必然也是中国式思考的结晶。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社会责任是组织和传播真实、真知、真理以及建言资政。在新时代,要完成这一重要使命,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实际上,在大历史观的指引下,人类想象力的发挥空间能够充分扩展,学科界限也自然会被打破,这将进一步加速学科的联结,进而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思想,对人类文明形成整体性观照。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牢牢把握“传统学术—人文新知—汉语世界—全球文明”的理路,用整体性思维贯通古今、融通中外,展示中华文明的理念与能量,为世界文明贡献中国智慧的追求和理想。通过认真总结中国问题、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所呈现出来的世界价值,为学术研究的中国立场、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形成贡献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传播到国际社会,起到文明互鉴、文明交流的作用。
要承担起专业责任
对学者而言,学术研究遵循的最高原则是“智性的诚实”,也就是揭示真相、实事求是、勇于负责。知识分子首先要有负责任的思想,其次要能对其思想有所担当,再进一层还要能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重大的责任。说到底,就是要胸怀国之大者,牢记初心使命。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专业责任重大,既要组织学术研究又要打造学术共同体,是学术把关任务的重要组织者。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期刊学术共同体不仅体现学术的专业性力量,同时还是一个坚持实事求是准则的精神共同体。增进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实现人类的共同生存和发展,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专业责任的重要体现。
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来说,学术成果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才能不断促进学术的发展、进步。同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追求真理,秉持智性诚实,进一步凝聚学术共识。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始终坚持回应社会现实中的真实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坚持实事求是,基础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关键在于“求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人文社科期刊要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增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对现实挑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科学研究的高度和广度、基于新的学科方向,进一步激励学术拓展创新。
其次,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努力践行学术伦理,打造良好学术生态。学术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学术传承、学术辩难、学术创新等多个方面,这些都离不开健康的学术环境。学术期刊要秉持科学精神,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实践检验学术成果,保持科学立场,以知识创新作为学术工作的衡量标准,为学术研究事业的客观性、科学性建构添砖加瓦。
最后,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坚持创新,努力吸收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学术期刊正面对全新的知识生产景观,预出版、开放获取等新兴学术传播方式正对传统期刊构成挑战,这就意味着期刊必须充分吸收新的学术传播技术与传播理念,以适应日趋变化的学术世界。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