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库资讯列表 >文库资讯详情

书单 | 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库
发布时间:2023-12-13
收藏 纠错

中国考古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著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是《中国考古学》(九卷本)的第七卷,这卷的内容,主要是综合介绍20世纪、主要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迄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市(以都城为代表)遗迹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究明其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对这一时期的墓葬发掘工作,也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还对壁画墓的艺术价值予以特别关注。由于这一历史过渡时期在文化上与前不同的特点,佛教考古与石刻和简牍文书的研究,在本卷中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和阐述。并选择从考古标本能够阐明的几个侧面,阐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生产技术和社会生活。本卷尽量依据有限的考古发掘成果,构筑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的学科体系。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汉唐之间的历史过渡阶段的历史,特别是物质文化的发现,进行还原和解析。本书运适合研究历史、考古、文博和艺术史的专业人员及广大历史、考古爱好者阅读。


北魏开国史探

《北魏开国史探》

楼劲 著


近年来中古史研究愈加重视北朝,许多问题都集中到了以下几点:“为什么北魏能够结束五胡十六国乱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而统一了北方地区的中原王朝?为什么其能够充当魏晋至隋唐由乱而治,由分裂而统一的历史枢纽?”由于北魏的许多特点都在开国时期发端,本书即由此切入解答这些问题,其中所作的探讨,也对研究北族政权的性质及其历史变迁,讨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一定典型意义。


本书认为,从文明程度、思想背景,到所从事的各项建制和历史清理活动,都表明北魏的建立受到了汉魏以来统治合法性理论的强烈影响,呈现了自觉践履古文经学所代表的王朝正统理论,以此润饰和改造北族传统,又以此协调胡汉矛盾和建立、巩固专制皇权体制等特点。就其总体而言,北魏开国史体现了拓跋氏自身发展需要与中原王朝传统的密切结合,当时所定大政方针和各项制度,都因此而多有创作,并在诠释和贯彻圣王治道上超越了五胡时期。这就使其得以更为有效地协调胡汉关系,推进旧的习惯不断向新的制度转化;又能针对南北群雄证明自身的正统地位,搭建起更具开放和包容性的胡汉合作平台。这是北魏能够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进而终结五胡乱局和统一北方的关键。

魏晋南北朝禁卫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修订本)

张金龙 著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禁卫武官制度的专著。在学术界首次明确提出“禁卫武官制度”概念,认为中国古代各王朝有关君主安全保卫及首都治安防卫的职官制度即属于禁卫武官制度的范畴。全书分五编二十章一百余节,对诸如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卫将军、武卫将军、军校骁游、直閤将军与直卫诸职、幢将与郎卫、殿中尚书与司卫监、领左右与千牛备身、宫伯与武伯、卫尉、领石头戍事、四中郎将、京畿大都督、殿中将军、殿中司马(督)、三部司马、五部督、无难督、绕帐督、解烦督、帐下督、马闲右部督以及四禁将军、御仗左右、直荡直突都督等等禁卫武官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研究。通过对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仔细勾稽考索,厘清了不同层次禁卫武官的变迁历程和政治职能,对禁卫军权与魏晋南北朝政治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得出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结论和颇具启发性的认识。宏观上,紧密联系汉末至南北朝末四百年的政治史及政治制度史,对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及其发展演变进行动态考察;微观上,对浩如烟海的史料爬罗剔抉,探赜索隐,最大限度地掲示出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及其制度的本来面目。在皇权帝制时代,以保卫君主为核心的禁卫军权在国家政治结构中处于杈力中枢地位,是专制君权的核心环节和主要实现形式之一。禁卫武官制度所体现的是禁卫军权,研究禁卫武官制度史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君主专制体制及其运作机制,对全面准确理解整个皇权帝制时代的政治军事历史意义重大。

晋宋社会政治史论

《晋宋社会政治史论》

王永平 著


本书主要围绕东晋、刘宋时期,特别是两晋之际与晋宋之际社会政治局势演化及其重要政治事件、现象、思潮、重要军政家族及其代表人物的表现与影响等进行专题性考论。诸如针对东晋门阀政治格局下皇权之表现,专题深入考察东晋立国过程中皇权之伸展及其相关政治冲突;专题考察东晋中期高级门阀式微过程中皇权“振作”之表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寒门势力的活动,特别是北府武人势力的兴起及未来皇权政治之趋向。针对晋宋变革与皇权政治回归,专题论述当时高门士族、北府武人、寒门势力等群体之表现,深入考察晋宋之际与各社会阶层、群体之政治关联,进而揭示刘宋皇权、寒门勋贵军政势力崛起过程中的内在分化、斗争及高门士族社会的境遇与表现等,论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不同政治势力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刘宋皇权之强化及其对政局演进的主导作用。

魏晋南北朝史新编

《魏晋南北朝史新编:全二册》

庄华峰 著


本书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专著。全书凡四编三十八章,包括“政治编”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崩溃、十六国政权的兴亡、东晋偏安江南、南朝盛衰、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与统一国家的再建;“经济编”的汉末凋敝的社会经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赋税制度、徭役制度、货币制度、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发展状况、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经济思想;“文化编”的政治制度、哲学与政治思想的发展、文学的蓬勃发展、艺术的长足发展、建筑型制与风格、史学的繁荣和文献典籍的整理与发现、科学技术、教育、佛教的勃兴、道教产生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社会编”的家庭、家族和社区、社会等级结构、服饰风俗、饮食生活、居室与家具、交通、丧葬礼俗、娱乐习俗、岁时节令、士人时尚、重祀好鬼与宗教习俗等专题,内容涵盖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从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透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在写作上,作者突破分析史学的窠臼而采用实证的方法展开论述,征引丰富的史料来说明问题,从而使本书的许多论点建立在更加可信可靠的基础上,大大增强了其科学性。本书内容宏富,体例新颖,立论平实,且富有创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楼劲 主编


全书围绕3-6世纪的邺城”“魏晋南北朝政治与经济”“魏晋南北朝民族与区域关系”“魏晋南北朝宗教、社会与文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材料、方法”等议题展开讨论,对推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十六国北朝权力

《十六国北朝权力嬗代新探》

杨学跃 著


北方游牧人群寻求生存资源是贯穿其在草原地带、内迁乃至中原地区活动的主线。获取、控制生存资源同游牧组织权力结构紧密结合与变迁,是决定“五胡”盛衰的主导因素。西晋“八王之乱”后,胡汉民族在获取农耕社会资源的过程中,从激烈的争夺到形成共同利益的艰难、持久、具体的过程,是中国三百年从分裂到统一,由乱到治的决定因素,也是胡汉民族融合的决定因素。


长沙走马楼三国

《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官文书整理与研究》

徐畅 著


秦汉魏晋时代,简牍文书行政是国家维系官僚体制和基层控制的有效手段,借助20世纪来出土简牍,秦汉各行政层级的文书均得呈现。而文献不足征,学界对三国时期的地方行政与公文所知甚少。本书利用出土数量最多的三国文献(长沙走马楼吴简),探讨孙吴县级机构的公文样态与文书行政。吴简出土时受扰乱,本书运用古文书学手段,对竹简、竹木牍官文书进行复原与集成;结合官文书与簿书,提出吴简为临湘侯国档案群;解析县级公文的类型与运转机制,复原政务办理程序。本书具多重学术价值:在吴简学领域,推进官文书整理及研究;在三国史领域,以自下而上的视野考察孙吴的统治秩序;在制度史领域,引入“活的制度史”理念,动态观察文书流转及行政过程;亦将为新时期长沙及全国古井简牍的整理研究提供借鉴,具有应用价值。

魏晋十六国河西

《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墓券整理研究》

贾小军、武鑫 著


本书对河西地区发现的魏晋十六国时期镇墓文、墓券做了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上卷收录目前所见魏晋十六国河西镇墓文89例,墓券、衣物疏、名簿、铭旌、爰书等墓葬文献39例,其中包括河西地区新发现的墓券、衣物疏等,也包括吐鲁番地区发现、体例、格式与河西地区相近的墓券或衣物疏等,并参照相关资料对镇墓文逐一释读、断句,并附之以摹本或镇墓瓶、墓券相关图片,为相关墓葬文献的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本书下卷对上述资料进行了专题探讨,包括对河西走廊“薄命早终”类镇墓文的研究、对墓葬出土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的对比研究及其隐藏的社会历史信息等的探求、对镇墓文等出土文献中的纪念信息梳理和其中反映的社会历史变化的探究等,同时还揭示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民众社会生活状况及丧葬习俗。


慕容鲜卑的汉化

《慕容鲜卑的汉化与五燕政权——十六国少数民族发展史的个案研究》

李海叶 著


慕容鲜卑及其所建诸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少数民族及政权,它承上启下,对此后的北朝历史有深远影响。李海叶编写的《慕容鲜卑的汉化与五燕政权 十六国少数民族发展史的个案研究》分五个部分,从一个较长时段考察了慕容氏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与东部鲜卑及其它北方部族的融合、最后融入中原汉族社会的过程。本书对前人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东部鲜卑问题、诸燕政权结构和变迁、慕容鲜卑之遗裔在北朝隋唐的发展融合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对推进慕容鲜卑的研究有较重要意义。

前燕史

《前燕史》

赵红梅 著


前燕是由慕容鲜卑以东北为政治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权,始于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止于东晋废帝太和五年(370),经慕容廆建立前燕、慕容皝自称燕王、慕容儁称帝,至慕容暐时期灭国,历4世,先后存续85年。本书共分通史、典志、传记、图表、考异、大事编年等对前燕史事进行梳理,展示前燕统治者及其辅政集团励精图治,使慕容鲜卑建立的地方政权从东北一隅到问鼎中原,位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五胡”建立的十六国之一的历史进程。

后燕史

《后燕史》

田立坤 著 


前秦灭前燕后,又相继灭前凉、代,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前秦惨败。慕容垂趁机借故脱离苻坚,留在关东,起兵复国,定都中山,史称后燕。参合陂之战后,慕容垂病死,拓跋魏大举南下中原,慕容宝弃中山退守龙城。后燕在龙城经慕容宝、慕容盛,最后亡于慕容熙。本书分通史、典志、传记、考异、图表、大事编年六部分,力图对后燕历史做一较全面的介绍。

北燕史

《北燕史》

尚永琪 著


北燕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临近辽东湾、渤海湾海岸的东北、华北地域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疆域覆盖范围包括今天辽宁、河北的一部分,四至地理点包括今天辽宁的北镇、阜新、朝阳,河北的承德、遵化、唐山、秦皇岛等城市点。北燕的建立者是长乐信都人(今河北冀县)冯跋,都城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北燕自东晋义熙五年(409)接续后燕而立国,到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被北魏灭亡,仅仅存在了28年。北燕政权存在的28年的历史时段,在古代中国的南方,正是东晋王朝走向灭亡和南朝宋建立稳固统治的时期;而在北方,则是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王朝开始崛起壮大的时段。建立北燕政权的冯氏家族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在物质文化的交流方面,同西域甚至中亚以西的欧洲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北燕史》系统深入地研究北燕的发生、发展历史,对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