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杏花/从东飘向西/我使之不凋落”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03-15
收藏 纠错

  2023年9月,我受邀参加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得以重访曲阜,一路上做好了再访孔庙的打算。上次参观孔庙已是12年前的事了,那时刚开始做庞德研究。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是美国先锋派诗人,他翻译了中国古典诗歌《华夏集》以及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诗经》等,为中西文明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庞德与儒学有着不解之缘,我的研究兴趣正源于此。在其长篇史诗《诗章》中,庞德写到“杏花/从东飘向西/我使之不凋落”。此次再访孔庙,意在再睹杏坛风采。

  清晨,我与友人按照会务组的安排,乘坐预定公车到达目的地。一道犹如高墙的横幅“癸卯年公祭孔子大典”立于路中央,参加公祭大典的学者在横幅后面排队,我们站在指定位置,静候着。天有些阴,薄雾笼罩,空气中已有初秋的凉意。须臾,太阳出来了,驱散薄雾,一切明亮起来。

  不久,队伍开始前进。我们着深色服装,佩戴黄色儒巾,缓步走在人流中,古柏苍劲的“神道”上人头攒动。远望去,“万仞宫墙”四个醒目大字映入眼帘,这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由清乾隆皇帝御笔亲书。“万仞宫墙”的正上方,一面旗帜迎风舒展,上书黄底红字“祭孔大典”。门两旁立起两堵城墙似的帷幕,左边“盛世太平”、右边“和合大同”,再向里两侧柱左右分别书“仁”“礼”二字。门前有舞者,白衣绿裙红带,远远望去,宛若仙子。

  穿越“万仞宫墙”,来到金声玉振坊,这是孔庙的第一道坊,也是孔庙的起点。坊上“金声玉振”四字雄劲有力,是山东巡抚、钦差大臣胡缵宗所题。棂星门坊与金声玉振坊相去不远,“棂星门”三字为乾隆皇帝御笔。古代帝王祭天先祭棂星,表示祭孔如祭天,尊孔如尊天。紧接着是太和元气坊、至圣庙,然后是圣时门,门前后各设一块丹壁石,上面是双龙戏珠雕饰,丹壁石是帝王身份的象征。圣时门后,则是一条苍松翠柏的长长甬道,我们缓步行走在这古柏掩映的千年甬道上,走近孔子,走进历史的深处。

  不知不觉到了杏坛,祭孔大典在大成殿前的高台上举行。在悠扬的古乐中,身着古装的舞者头顶发髻,峨冠博带,右手拿羽,左手执籥,舞起“八佾”,敬献孔子。这时,日升三竿,秋阳高照,特写镜头下可看到舞者脸颊的汗滴。

  一时间,我恍惚回到了2000多年前,孔子身着长袍,坐杏坛之上,弦歌讲学,坛下弟子围坐。其实关于杏坛讲学,在《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都未记载,甚至连“杏坛”二字都未出现过。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庄子·渔夫》:“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据晋人司马彪注释,杏坛只是指“泽中高处也”;清代顾炎武亦认为《庄子》中凡是讲孔子的,皆采用寓言的写法,杏坛不必实有其地。今日杏坛乃宋时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增修祖庙,为纪念孔子讲学,在原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而今,杏坛在大成殿前,高雅古朴,气势庄严。时至初秋,杏树依然枝繁叶茂,使人不禁想象春暖杏花香的宜人景色。

  时空交融,我仿佛看到了庞德“诗章13”中那从东吹向西的杏花、那永不凋零的杏花。杏花喻指儒家思想,但是庞德从未来过中国,儒家经典亦从未提及杏坛,庞德如何知晓孔子杏坛讲学的故事呢?他是否读过《庄子》呢?就目前的史料看,不能证实庞德读过此书。庞德一生致力于让东方的杏花永不凋落,他在1923年写下如此诗行,并身体力行,开始了与儒学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细忖庞德与儒学的情缘,大致有三个时期:知遇之感、重生之恩、信仰之重。早在1907年,他就在父亲的影响下接触儒学,1923年创作了“诗章13”,写下那著名的“杏花”诗行,自此承担起向西方世界传播儒学的重任。1928年,根据鲍狄埃法译本《大学》,庞德将其译为英文,这是第一阶段的巅峰之作。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开始学习汉字,撰文“亟需孔子”(1937)。这一时期,庞德开始将汉字引入其长篇巨著《诗章》中。《诗章》中第一个汉字是“信”,他用表意文字法,将该字译为“立于自己言语之上的人”(man standing by his word),形象生动地译出该字内涵。在1934年,庞德宣称“我信仰《大学》”,并言能践行,直到1945年获得重生之后,庞德的儒学学习达到了新高度。他重新英译《大学》《中庸》,译《论语》《孟子》(《孟子》未译完),又译《诗经》(1954)。庞德以自己的方式解读、翻译儒家经典,并将大量的汉字植入《诗章》中,使之成为西方人读不懂的“天书”。在1945年深陷囹圄之时,他身边仅带着理雅各英汉双语“四书”和一本中文字典,后来庞德到华盛顿圣·伊丽莎白精神病院探望中国学者荣之颖(Angela Palandri)时说:“这本书是我的‘圣经’,它使我熬过在比萨地狱般的日子……使我获得力量而免于身心崩溃……因此,你瞧,我欠孔子情”。

  庞德眼中的孔子是什么样子的呢?一位严师?一位学者?一位哲学家?好像都是。但在庞德眼中,孔子也是一位有趣的人,是喜欢音乐的人,是率真的人,一位从圣坛走下来的大人物(the big man)、老板(Boss)。“诗章13”也被称为“孔子诗章”,因为除了前六行,通篇都是“子曰”(Kung said)。该诗开篇写道:“孔子走过/朝廷的庙宇/走进雪松林/然后来到河边/与冉有、公西华/子路、曾皙低声交谈”,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师徒河边漫步的美好画面。这出自《论语·先进》,原文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面对弟子们的不同志向,在原典中,孔子喟然:“吾与点也!”而在该诗中,庞德改为“都好”(they have all answered correctly),一视同仁。遇到在路边俯首装模作样的原壤,孔子以杖叩其胫:“老蠢货,出来吧/起来干些有用的事/……都五十岁的人了,还毫无学术造诣/不值得尊重。”接着说,君王当聚集学者才人在他身边,这样才能物尽其用。话题逐渐严肃起来,“孔子讲过,也在竹简上记过/如果一个人自身生活无序/就不能将秩序传递他人/如果自身无序/就不能建立家庭秩序/如果君王自身生活无序/就不能建立社会秩序/孔子强调‘秩序’和‘悌’/不谈死后之事”。从河边漫谈,到批评装学的原壤,到君王仁德,到秩序、死生之论,到中庸之道,再到个人品格,“没有品格/你将不能演奏/或无法奏出适合《诗经》的音乐”,最后以著名的“杏花”诗行结束全诗,这首“孔子诗章”成为《诗章》儒家思想的滥觞。

  事实上,孔子从未说过关于杏花的只言片语,儒家典籍中亦未提及过,庞德借孔子之口行己之任——向西方传播儒家思想。因孔子杏坛讲学的故事,杏花代指孔子思想或儒家思想。那么,庞德如何知晓孔子杏坛讲学的呢?据苏以宽(Kent Su)考证,庞德知晓杏坛讲学是因为他看过费诺伦萨(Fenollosa)在《中国和日本艺术时代》(The Epoch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中的一幅画,此画题为《孔子在“杏坛”》(Confucius at the“Apricot Altar”),由17世纪中期的日本画家狩野探幽所绘。从目前的史料看,苏以宽的考据颇有道理。

  随着司礼官一声洪亮而悠长的“礼成”,祭孔大典结束,祭拜者渐渐散去。借此良机,我挪步杏坛正南方,瞻仰杏坛。这座古风建筑与大成殿及周围环境相得益彰。明日高悬,阳光透过树梢洒满林间,立于斑驳的树影中,我仰望这座熠熠生辉的方亭。松柏郁交翠,方亭岿然立。“杏坛”于北宋始建,金代于坛上建亭,并立“杏坛”石碑于亭上。明代隆庆三年改造重檐方亭,即今日之杏坛。杏坛方亭重檐,黄瓦朱柱,四面歇山顶,十字结脊,飞檐二层,双重斗拱。“杏坛”牌匾在两檐之间,居中面南,两字为乾隆皇帝御笔。古人咏杏坛佳句,“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时值初秋,难睹杏坛繁花盛景,但从繁茂的枝叶中,也能想象“坛上杏花红,林前洙水墨”的美景。

  伫立在光照千秋的杏坛碑前,沐浴着千年儒风,我更加笃定,这从东方飘向西方的杏花永不凋落。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育者,我们要赓续历史文脉,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故事,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