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保障文旅协同均衡发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1-17
收藏 纠错
  本报讯  (记者张译心)1月11日,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年度研究报告(2024)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年度研究报告(2024)》。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范周认为,在文化与科技融合中,要打造兼具质感、韵味与温情的产品。面对消费领域的问题,必须筑牢消费者信心根基,摒弃“花式”营销的噱头与套路,遵循市场内在规律。要正视“旅游热、文化冷”这一现象,坚守文化根基,保障文旅协同、均衡发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厉新建认为,未来需进一步关注文旅资源的数字化,并重视相应数据要素的规范使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院长吕宁认为,生活场景化和在地化成为城市更新与新消费场景营造的关键要点。低空经济、县域经济的全新发展,以及入境游、康养游的火热发展,都表明文旅产业大有可为。
  从进“淄”赶“烤”,到“滨”至如归,再到《黑神话:悟空》带火山西文旅,在文旅传播加持下,各地纷纷打响“城市品牌”。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认为,城市IP若要长久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应更加注重内容的植入,尤其是新场景的植入;注重政企合作,在地方形象和市场推广两方面加强双方协作;注重创新发展,唯有差异化才能更好构筑地方品牌。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胡洋表示,城市品牌是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综合载体。从网红城市转变为长红城市,需要在受到社会瞩目之后尽快建构自己的文化体系、产业体系,才能承接住“网红”带来的流量和关注度。其中,节庆夜游常态化可以成为各地城市IP构建的抓手和增长点。
  论坛由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新华网文化产业研究院等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韩卓吾(报纸) 张黎明(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