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党的鲜明品格和独特优势,是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一重要论述深刻表明,实现理论主动是把握历史主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积极、自觉地学习好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善于运用这一理论观察时代、把握规律、指导实践,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穿越时空的真理光芒,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不仅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的面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各种“主义”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闪电划破了茫茫黑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光明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言:“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实践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真理性力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全面系统把握科学理论
掌握历史主动的前提是实现理论主动,而以科学方法学习好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则是实现理论主动的题中之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内容丰富性和逻辑严密性决定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既不能止步于碎片化、分散化的只言片语,也不能陷入断章取义的误区,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首先,要系统而非零散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把握其理论全貌。我们既要全面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思想,避免碎片化、片面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要夯实历史主动的理论基础。其次,要深入而非肤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刻领悟其思想真谛。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最后,要实际地而非空洞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权、完成历史伟业的指导思想。全面系统把握这一理论,必须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质言之,既将党的创新理论视为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揭示其体系架构、内涵特征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又从标识性概念、原创性话语等方面研究阐释新理论新思想。坚持在深化对范畴、命题、原理、逻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和运用中,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我们党干事创业的理论自觉和主动精神。
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寻章摘句、炫耀学识,而在于掌握和运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解放全人类服务。
一是要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要推动历史进步、掌握历史主动就必须直面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既要关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国内问题,又要聚焦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等国际问题,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赢得历史主动的突破口,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更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也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诚然,具体实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我们必须时刻着眼变化的实际及时调整自身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三是要反对教条主义。我们党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顺利推进,什么时候生搬硬套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党的事业就可能会遭遇挫折。因此,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看家本领,就必须紧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变化来运用理论,旗帜鲜明地反对教条主义。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掌握历史主动的必由之路。
其一,要始终扎根实践沃土。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是我们党理论创新、掌握主动的源泉和动力。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的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新,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深化认识,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以创新理论破解难题、引领发展。
其二,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理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取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
其三,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我们党在百余年奋斗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在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中总结和运用正反两方面经验,既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把握规律,以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又要运用历史经验指导当下实践。用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推动工作,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