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考辨

来源图书: 踪迹与替补
作者:杨生平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简介: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政治家特拉西(Distutt de Tracy,1754—1836)在其论著《意识形态的要素》中首先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期间写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使用它。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所用的意识形态概念来源于特拉西,但他们对这个概念的含义的理解却与特拉西有所不同。参阅杨生平《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9期。'>[1]在特拉西那里,意识形态是“科学”的代名词。特拉西建立意识形态,其主要任务是想通过对认识的起源、界限和可靠性程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界定,形成一套科学的认识论体系,并以此为真正的经济学、政治学...

意识形态相关概念辨析

来源图书: 踪迹与替补
作者:杨生平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简介: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对它的理解问题上目前国际、国内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笔者也曾就此撰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参阅杨生平《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9期。'>[1]。为了深化对它的理解,还有必要对与它相关的概念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从未出现过能指意识形态和所指意识形态概念,“能指”和“所指”是语言学中的概念,我们在这里借用它完全是为了说明问题的必要。能指意识形态主要是指某种意识形态理论存在这一事实,不涉及其具体内容;而所指意识形态专指某种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首先就必须界定这个概念的性质...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意识  形式  马克思  科学  

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兼与俞吾金等同志商榷

来源图书: 踪迹与替补
作者:杨生平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简介: 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种倾向,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只理解为一个贬义词,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如俞吾金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就是指“虚假的意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应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参见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而李毅嘉、王娅又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意识形态概念等于唯心主义(Ideologie=Idealismus)参见《马克思恩格斯的理念体系简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年第4期。'>[2],等等。对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及其特征,就不能停留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论断,而必须深入到其思...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马克思  恩格斯  概念  思想  

语言学、哲学与语言哲学及其关系辨析

来源图书: 踪迹与替补
作者:杨生平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简介: 理论上说,语言学与哲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彼此之间相距甚远。但由于语言是思想的工具,哲学必须借助于语言来思考问题,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此之近。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语言也像呼吸、血液、性别和闪电等其他带有神秘性质的事物一样,从人类能够记录思想开始,人们就一直用迷信的眼光来看待它。”[英]罗素:《人类的知识》,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8页。'>[1]20世纪初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以及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及其对人文科学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那么,究竟如何看待语言学、哲学和语言哲学及其关系呢?本文试图对此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以求教学界同仁。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及其...
关键词: 语言  哲学  世界  

主体性研究中的“自我中心困境”——“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启示...

来源图书: 踪迹与替补
作者:杨生平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简介: 近年来,主体性问题成了哲学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发表了很不相同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着重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当前哲学界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作一番考察。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发端于希腊哲学。自普罗泰哥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名言之后,哲学家们就一直未中断过对它的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则集中地研究了主体性问题。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主张从主体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主体性理论。随着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主体性问题再次成了本世纪西方哲学家关注的焦点。本世纪之初,物理学领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不确定原理”等物理学理论对哲学产生了重大的...
关键词: 主体  客体  哲学  

论唯物史观形成中马克思思维逻辑的转换

来源图书: 踪迹与替补
作者:杨生平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简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分别简称为《手稿》、《提纲》和《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三部重要的著作。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侧重于从三部著作中所使用的概念的变化去分析马克思思想的变化和发展,而几乎很少有人从对这三部著作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的变化而引起的思维逻辑的变化去研究马克思思想的变化和发展。笔者认为“对象性活动”、“实践”和“生产劳动”分别是《手稿》、《提纲》和《形态》中的核心概念,它们彼此之间不仅存在着内在联系,而且分别决定了三部著作中的逻辑框架。从“对象性活动”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生产劳动”的过程,是马克思对社会历史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  感性  对象性  历史  

实践原则的确立和唯物史观的形成

来源图书: 踪迹与替补
作者:杨生平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简介: 1844—1845年期间,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完成了从对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的分析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工作,形成了唯物史观,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决裂。而在这个过程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确立的实践原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提纲》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相比,最明显的不同就表现在:马克思已抛弃了“类”本质的概念,对人的本质形成了科学的认识,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1]。这表明,马克思已经能够从对人...
关键词: 马克思  感性  费尔巴哈  

对“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的认识——与俞吾金同志商榷

来源图书: 踪迹与替补
作者:杨生平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简介: 《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发表了俞吾金同志的《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一文(以下简称“俞文”),文章通过确定哲学元问题、划分“哲学”与“哲学类型”,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传统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不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此,我们不能苟同。事实上,我们认为,俞文给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否基本?与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美学等其他学科相比,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是唯一的,但我们认为这一“唯一”的特性不是由对“什么是哲学”的问题的解答这种哲学观来确定的,而是由哲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和其他具体学科一样,哲学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所不同的是...
关键词: 哲学  世界  思想  
上一页 123 4 5678910下一页  第 /1304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