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的内在逻辑

作者:晏辉
出版日期:2023年04月01日
简介: 社会转型是否以及如何引起伦理结构的变迁是研究“转型期中国伦理基础变迁及其重建”的理论前提,如若在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那么研究社会转型的伦理基础问题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事情。1.伦理结构、伦理基础与伦理变迁。这不仅仅是一个语义学或语言哲学问题,更是一个价值立场和理论模型的问题,进言之,“伦理结构”、“伦理基础”和“伦理变迁”既是我们判断一场社会改良、一次社会革命是不是社会转型的价值根据,同时也是我们分析和论证社会转型之伦理性和伦理基础的致思范式。就一般概念而言,“伦理”乃是指人们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遵循道德规范而行动所形成的价值事实,如正义、平等、公平,等等,都是一种价值事实,对...
关键词: 社会  逻辑  道德  状态  伦理  

推动社会转型的主体:构成与生成

作者:晏辉
出版日期:2023年04月01日
简介: 没有一个人不愿意获得快乐和幸福,也没有一个人能够不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得快乐和幸福;然而没有一个可以离开他人、集体和社会而独自获得快乐和幸福,过集体生活是人的命运;通过构成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欲求以获得快乐和幸福的社会也同样是人的宿命。然而,在构成社会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作用和产生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当一个既定的社会已经处在停滞、“内卷”甚至倒退状态,不再有产生创造性的可能性空间,那么改变这种没有可能性空间的社会运动就来临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
关键词: 主体  社会  历史  人类  社会转型  

“型”、“转型”与“社会转型”的深度论证

作者:晏辉
出版日期:2023年04月01日
简介: 我们在“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的一般哲学批判”中,对“型”与“社会转型”已经作了初步的语义学和语言哲学分析,但更为深入的问题尚需进一步讨论。当我们把生物学和化学上的“型”、“构型”和“转型”这些概念迁移到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上来,其复杂性立刻就展现出来。将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定义为社会转型,那就必须优先确定,社会结构作为一个“型”是怎样一种样式。将社会结构视作“型”,有多个规定,其一,从原初性力量来说,它可以有主体性力量和客体性力量,前者是人的因素,后者是物的因素;人的力量永远是主动性的、原初性的,物的力量永远是被动性的、后果性的力量;没有人之主动地改变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不会自动改变的。社会结构是人...
关键词: 政治  社会  深度  社会转型  结构  

朝向“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而言的精神哲学原理的重构

作者:晏辉
出版日期:2023年04月01日
简介: 如果说,“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的原初结构及其运行逻辑”只是一般性地描画了精神、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的原初结构及其由现代社会转型而引发的精神世界的结构性变化,那么如何构造一个针对“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而言的精神哲学原理才是我们深入研究“社会转型与伦理基础变迁及其重建”问题的理论前提,而这个前提又是以有关精神和精神生活的一般性讨论为前提的;当“原理”被先行标划出来、问题被集中揭示出来,接续的工作就是如何重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精神概念所描述的是一个人正处在令他能够正确思考、正当行动、深刻体验的状态;一种不可识见、但可以令他感受到的内部状态,他可以将这种状态描述给他者,但他者永远不会像描述者那样对这个内...
关键词: 社会  资本主义  伦理  法律  精神  

重建精神公共性:可能性及其限度

作者:晏辉
出版日期:2023年04月01日
简介: 任何一个社会的人们都有精神,也都有精神生活,都期盼过一种对幸福有助益的精神生活。然而现代性语境下的人们,其精神以及精神生活都面临着诸多问题。建构一种相对和谐的精神生活,只有在历史所给定的限度内进行,重建工作才是可能的。一个健全的心灵应该具备足够的自组织能力和自我修复功能。它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模型或框架。从三要素说就理智(理法)、情感(体验)与欲望(能力);它们构成一个正立的三角形,理智为顶角,情感和欲望为两个底角。在三要素的模型中还有另一种解释,即康德式的:“所有的心灵能力或机能可以归结为三种不能再从一个共同根据推导出来的机能:认识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和欲求能力。”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
关键词: 社会  限度  公共性  心灵  精神  

作为问题的精神公共性:现代性的视野

作者:晏辉
出版日期:2023年04月01日
简介: 我们直觉到的一个历史事实是,人类始终致力于构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和谐的社会,但似乎从未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的、完满的社会,出现的总是有问题的社会。三种形态的精神公共性及其论证乃是我们分析社会的一个理论框架和学科视野,亦即价值哲学的立场。然而如果我们舍弃了历史学(时间维度)和社会学(空间维度)的视角,那么价值哲学的分析就必然是空洞无物的。我们既不能沉浸在对过往生活的怀旧中,更不能徜徉于对未来社会的幻想里。只有坚实地立足于现实的大地才能说清楚自己,只有明白自己才有可能明白他者。我们处在现代社会,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作为社会事实,它是我们研究现代公共性的出发点。现代社会有三根支柱:欲望的神圣激发,构成...
关键词: 社会  道德  公共性  视野  精神  

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的原初结构及其运行逻辑

作者:晏辉
出版日期:2023年04月01日
简介: 不同的个体之间在精神世界中存在差异,不同民族之间也同样如此;然而,不同个体和不同民族之间又是可交流、可交往的,这是最基本的社会事实,如若没有这一点,那么人类在产品、情感和精神上的交流史就决不可能发生。那么可交流、可交往的精神基础在哪里呢?这个基础就在他们共同的精神世界里,在他们精神世界的公共性里。事实表明,不同个体和民族之间在精神世界里的共同性、公共性和特殊性、差异性,是导致他(它)们之间能够交流而又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尽管他(它)们的精神世界的原初结构是相似甚或相同的,但运用精神要素进行思考、选择和行动的方式却又各不相同。不同民族、种族,在生理结构或自然结构方面,并无本质差别,这是不同...
关键词: 灵魂  公共性  结构  精神  世界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道德观:原始发生及其演变

作者:晏辉
出版日期:2023年04月01日
简介: “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之道德哲学原理”这一陈述所指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即学科或学说意义上的理论体系,如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所做的工作,而是将作为“自然观点”的道德观还原到具体的历史场域之中,通过“不再是”和“正在是”的社会历史活动而现出道德观的产生和演变规律。关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状态下的道德之“自然观点”的产生和演变已做出了初步的研究,现在我们将论题严格限制在“社会转型”这一域限之内,试图从整体性、复杂性和冲突性三个维度呈现道德观演变的根据与逻辑。在常识的意义上,人们将原理作如下解释:第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
关键词: 社会  道德  道德观  社会转型  原理  
上一页 1 2 345678910下一页  第 /1441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