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青2153819
今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不仅规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而且明确要求各校应把该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这是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事件。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理念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第一,积极心理学的引入。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思潮正在对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强调正向的、发展的、立足于人的潜能和自我价值的观点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肯定。表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正在逐渐走出以关注大学生心理障碍为主的教材模式、教学模式,转而更强调关注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更关注人的幸福。
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仅要关注大学生此时此刻的心理健康与发展,也要关注大学生未来的人生课题和发展任务。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就此时此刻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问题谈心理教育,更要立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进行全面的引导,以期对大学生未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应该是一门应急性的课程,而应该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学校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想,以上两点正在深刻地影响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内的许多课程建设。
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吕澜教授主编的《大学心理健康教程》是一部符合当今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的教材。
吕澜教授曾多次与我交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问题。她质疑这门课程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仅仅是解决大学生角色和大学阶段遇到的问题吗?她认为,这样的教学理念显得有些狭隘和局限,并与高等教育的宗旨不相适应。她的质疑反映了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目标定位的思考,因此也使得本书具有了自己的特色。
1.编写理念上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宗旨
该书的编写反映了作者对这门课程目标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该书认为,大学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不只是要解决大学生角色或大学阶段出现的问题,而应该是一门心理健康基础课程,这样的课程不单是为了“大学”里的学生,而应该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对人类本身的知识、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以及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有更多的了解,懂得如何去应对现在和未来人生中的各种问题,这才是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宗旨。它应该是一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这样的课程才能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去。这也是本书称为《大学心理健康教程》的原因。
2.编写内容上强调了专业性和科学性
该书试图涵盖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背景知识,突出作为一个人一生要面对的主要的心理发展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特有的问题来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材内容的难度和深度,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3.教材结构上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
该书编写从认知、知识和技能训练三个层面展开,体现了该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使教材中各部分的内容具有很好的内在结构。
4.形式新颖,可读性强
该书章节内容结构从“学习指导”—“本章问题”—“引子”—“正文”—“附录”几个层面展开,试图引导学生建立起探索—指导—自主学习的模式,不仅能增强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效果,较好地实现了理论性、专业性、针对性和可读性的结合。
该书的编写是一种新的探索,期待这种探索能取得好效果。
2011年7月31日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美]Dennis Coon,John O.Mitterer:《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十一版,郑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3.[美]Gerald Corey、Marianne Schneider Corey:《心理学与个人成长》,胡佩诚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4.[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王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5.[美]John W.Santrock:《心理调适》,王建中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6.蔺桂瑞、杨芷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美]Walt Schafer:《压力管理心理学》第四版,方双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自主与自助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9.张大均、吴明霞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张日昇、陈香:《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1.路红、祁禄:《性别、抑郁、自尊与体像评价:关于大学生体像的调查研究》,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版。
12.[美]伯格:《人格心理学》第七版,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13.[美]R.M.里赫曼:《人格理论》第八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英]瓦尔·西蒙诺维兹、彼得·皮尔斯著:《人格的发展》,唐蕴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5.高灯编著:《自我管理与发展智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自我认识与成长课程组编写:《自我认识与成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7.Paul Brinich and Christopher Shelley:《自我与人格结构》,李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美]珀文:《人格科学》,周榕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陈少华编著:《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1.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2.杜安-舒尔茨、悉妮-埃伦-舒尔茨:《人格心理学》第八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凯罗琳-默夫、奥泽拉姆-阿杜克主编,刘霞点评:《人格心理学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许燕主编:《人格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王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版。
26.[美]本杰明·B.莱西:《心理学导论》,吴庆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7.[美]菲利普·津巴多、罗伯特·约翰逊、安·韦伯:《普通心理学》,王佳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8.[美]劳伦·B.阿罗伊、约翰·H.雷斯金德阿罗伊、玛格丽特·J.马诺斯:《变态心理学》第9版,汤震宇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9.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0.黄希庭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1.周家华、王金凤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2.[美]菲利普·津巴多、罗伯特·约翰逊、安·韦伯:《普通心理学》,王佳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3.陈少华:《情绪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4.[新西兰]K.T.Strongman:《情绪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35.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丹尼尔·戈尔曼:《情商智力》,上海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7.徐光兴:《情绪智力的测定与训练》,上海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美]James W.Kalst、Michelle N.Shiota:《情绪》,周仁来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39.李江雪主编:《大学生情绪管理与辅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0.叶素贞、曾振华编著:《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2.[美]马丁·塞里格曼:《真实的幸福》,洪兰译,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年版。
43.奚恺元、王佳艺、陈景秋:《撬动幸福》,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44.[美]Sharon L.Johnson:《心理诊断和治疗手册:给心理治疗师的指南》,卢宁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45.布丽姬特·贾艾斯主编:《变态心理学》,潘华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46.郑全全、俞国良主编:《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7.[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48.彭贤主编:《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乐国安编著:《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0.[美]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亲密关系》,王伟平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版。
51.[美]谢尔登·卡什丹:《客体关系心理治疗》,鲁小华等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版。
52.[美]Michael St.Clair:《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贾晓明、苏晓波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53.刘新民、李建明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54.[美]苏珊·诺伦-霍克西马:《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三版,刘川、周冠英、王学成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55.[美]理查德·S.沙夫:《心理治疗与咨询理论:概念与案例》第四版,董建忠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6.王建平主编:《变态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7.童辉杰主编:《常见心理障碍评估与治疗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8.编委会:《最新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
59.[美]B.E.Glliland.R.K.James:《危机干预策略》,肖水源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60.[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61.[美]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杨广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美]夏洛特·布勒:《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陈宝铠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63.[美]Judith S.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翟书涛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64.[美]劳伦·B.阿洛伊、约翰·H.雷斯金德、玛格丽特·J.马诺斯:《变态心理学》第九版,汤震宇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65.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美]Tal Ben-Shahar:《幸福的方法》,汪冰、刘骏杰译,当地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
67.肖永春:《幸福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8.[美]Brian Luke Seaward:《压力管理策略》,徐燕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69.[美]Richard Blonna:《多变世界中的压力应对》第三版,石林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70.[美]费雷德·勒思金、肯尼思·R.培勒提埃:《告别压力——经科学验证的健康幸福生命技巧》,叶定国、康建明译,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