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整合探析》,原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2.陈继红:《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塑造高素质的高职》,原载《交流与探讨》,2003年第7期。
3.陆庆壬著:《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森林著:《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浅析》,原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5.樊富珉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孔燕、江立成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刘玉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原载《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第1期。
8.傅安球:《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原载《心理科学》,2000年第3期。
9.郭念峰著:《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0.吕秋芳、齐力著:《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11.郑希付著:《健康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孙永格《大学新生的心理障碍及调适》,原载《科学教育论坛》,2001年第2期。
13.莫雷、何先友、冷英著:《教育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选辑》,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年版。
14.郑日吕著:《大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5.刑海东、冯丽:《浅析新时期新生教育入学》,原载《高教论坛》,2005年第2期。
16.王福兰:《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原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
17.严由伟、刘建国、张贤蓉:《地方高校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原载《思想、理论与教育》,2001年第10期。
18.王春光:《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弱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原载《经济师》,2005年第1期。
19.唐清云:《对大学师生关系的调查分析》,原载《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7期。
20.田宝军:《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研究》,原载《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11期。
21.黄希庭、郑涌著:《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2.郗杰英:《解读“学子”》,原载《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
23.《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24.石文山、陈家麟:《心理健康:从系统资源管理的视角来看》,原载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9期。
25.张向葵、丛晓波:《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原载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6期。
26.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易芳、郭本禹:《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原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
28.吴鼎福、诸文蔚著:《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9.肖二平、燕良轼:《生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野》,原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
30.樊富珉著:《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M.艾森克著:《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江光荣著:《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3.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4.教育部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束定芳、庄智象著:《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和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6.李秉德、李定仁著:《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7.钱焕琦、刘云林著:《教师职业道德论》,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著:《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9.叶澜著:《教育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0.袁振国著:《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版。
41.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42.严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原载《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47.李春桥:《不平等的教育与以平等为基础的教育》,原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
48.郑少君:《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与构建对策初探》,原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4期。
49.张育琳:《试论和谐社会高校的师生关系》,原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50.程正方著:《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1.刘晓娜“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与探索”,原载《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4期。
52.张建义等著:《心理素质教育》,香港科教文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
53.陈明中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4.马剑侠等著:《学生心理教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5.胡凯等著:《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56.沈继英等:《21世纪的人才素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7.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原载《人民日报》,2004年。
58.培根著:《论人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9.戴尔·卡耐基著:《人性的弱点》,北京机械出版社2004年版。
60.戴维·丰塔纳著:《实用社交技巧》,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61.李江涛著:《变革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2.周惠恒著:《思想道德修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63.[美]卡耐基著:《卡耐基成功之道全书》,沈阳出版社1996年版。
64.杨雄:《莫让孩子成为“数字化人”》,原载《大众医学》,2000年第11期。
65.袁振国著:《交往的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6.蔡泽寰:《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原载《求实》,2004年第6期。
67.于荣贤、吴莹:《用经济学观点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原载《经济论坛》,2004年第12期。
68.夏吉莉:《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原载《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第4期。
69.张天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原载《经济师》,2004年第12期。
70.[美]Phillip L.Rice著,石林、古丽娜等译:《压力与健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71.[英]柯林·威尔森,杜新宇译:《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72.车文博、张林、黄冬梅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原载《应用心理学》,2003年第3期。
73.泛珠三角地区九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现代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美]Timothy D.Wilson,Robin M.Akert,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第五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75.周晓虹等著:《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6.刘华利、邵广军著:《创新与大学生素质教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7.黄力之:《理性的异化与现代文明的极限》,原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78.[美]小威廉姆·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9.黄蓉生著:《以预防为主中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0.廖迎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原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2期。
81.刘秀伦:《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原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3期。
82.谢振光主编:《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3.刘美涓:《大学生SCL 290测试结果研究》,原载《心理科学》,1995年第5期。
84.靳诺、刘贵芹:《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原载《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1年第5期。
85.孟庆恩:《大学生自杀问题与危机干预的研究》,原载《健康心理学》,2001年第6期。
86.陈世联:《大学生心理危象及其干预》,原载《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87.董大法、周庆行、袁江:《研究生就业难内因解析》,原载《中国研究生》,2004年第3期。
88.伍新春等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9.罗吉斯著,张进辅译:《当代青年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0.肖水源著:《危机干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91.袁辛:《心理危机的干预与调停》,原载《高校学生工作探索》,2001年第2期。
92.陈仲舜:《情感危机与危机干预》,原载《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年第5期。
93.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原载《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第4期。
94.胡泽卿、邢学毅:《危机干预》,原载《华西医学》,2000年第15期。
95.黄志斌、王卓君、彭纪生等著:《科技创造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6.湛俊三:《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原载《高教研究》,2003年第2期。
97.李萍:《中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比较分析及启示》,原载《江苏高教》,2002年第5期。
98.罗秀英、熊书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原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99.郑洁、阎力:《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原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11期。
100.韩丽丽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原载《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
101.王治富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2.章明明主编:《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3.黄钢威著:《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4.傅进军著:《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5.尹石岚、罗翔:《关注新弱势群体,警惕心理疾病入侵“象牙塔”》,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第10期。
106.田宝军:《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研究》,原载《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11期。
107.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原载《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3期。
108.李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理论思考》,原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09.[美]奥尔波特著,赵演译:《社会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10.[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11.[台]李长贵著:《组织社会心理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12.[苏]彼得罗夫斯基著,朱智贤等译:《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113.[日]关忠文著,习川等译:《青年心理学》,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4.[日]水原泰介著:《社会心理学》,东京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
115.[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