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实践美学审美视野扭曲的原因及其针对性

作者:柳改玲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实践美学审美视野扭曲的原因是什么呢?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审美视域的扭曲,理论范式和言语姿态的大规模游离,以致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学科视野的挪移或者断裂,对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及学科建设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为什么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甚至至今实践美学的视野一直是认识论的?作为对康德进行过专门研究的思想家,李泽厚为什么没有在康德美学的影响下回归现代西方美学的学科视野的典范?其实,在一个充满变动的历史年代,美学学科的思想视野的挪移,不仅仅是现代学科的问题,它在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历史语境中表现为知识话语与“主义”话语的缠绕。这样问题就进一步表现为,为什么实践美学的学科视野是实践之主客关系的认知视野,而不...
关键词: 主体性  李泽  美学  视野  中国  

实践美学审美视野的扭曲

作者:柳改玲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就美学领域而言,李泽厚与蔡仪的美学观都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中展开,但李泽厚试图从马克思早期的“自然人化”说来分析审美活动,实则是为了由“自然人化”这一理论资源引入关于“人”的维度。80年代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和对康德“主体性”概念的引用直接印证了李泽厚在50年代的实践论美学努力的方向。可以说,李泽厚早期美学作品《论美感、美和艺术》(1956年)、《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1957年)、《〈新美学〉的根本问题在哪里?》(写于1959年,发表于1980年)、《美学三题议》(1962年)等就是在批判蔡仪的认识论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下面分四部分予以论述。从实践论出发,李泽厚明确将美的本质确认为——“合规律...
关键词: 本质  美学  视野  李泽厚  美感  

从反映论到实践论的视野承续

作者:柳改玲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由前面论述,从蔡仪的“新美学”开始,中国现代美学形态表现为反映论美学,它是以认识主客体的基本关系作为其美学问题展开的框架。在反映论美学范式中,审美也是认识的一种形态(尽管不是高级形态),而美正是这一认识形态的产物。因此,由认识论而来的认识的主客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认识心理结构等问题,就全部被认识论美学以与美学相关的方式接收了过来。中国当代认识论美学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美的主客观问题、美感问题、美的规律问题、艺术美与自然美的问题、“典型”的问题等都来自认识论的基本框架。总体上,将审美活动的分析归入主客认识的关系视野,将审美活动错置在认识领域,严重扭曲了现代西方美学确立的美学学科视野。可以说...
关键词: 承续  美学  视野  理论  哲学  

40年代美学学科视野的认识论转向

作者:柳改玲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中国文化思想的现代转型,主要有两个思想推手:一是西方现代思想,二是马克思主义。表现在美学领域,前者体现为从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早期)等为代表的自主论美学观,后者便是由蔡仪“新美学”开启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工具论美学观。前者作为自主论美学,它是因为审美自律论和自我反思而自觉地存在,后者作为工具论(他律论)美学,它是由于社会、革命的外在需求所致,作为政治、革命的工具而存在。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领域就有人不断运用苏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阐释有关美学或文艺批评,并围绕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引发轮番的辩论。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对这一辩论进行系统总结和本土...
关键词: 学科  美学  视野  蔡仪  美感  

30年代学科视野下的美学理论拓展

作者:柳改玲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相对初创期中国现代美学而言,30年代的美学理论不再单单引进西方理论,而是更多地创造性转化并将西方现代美学运用到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领域,从而在美学、文艺、文学诸层面带动中国进入一个现代性的追求。具体而言,在理论范式上更加完整和严谨,在内容上实现从哲学范式的宏观到审美经验的微观的切近,在语言表达上更为严密、准确而富有逻辑,在对西方美学理论的运用和创新、比较等方面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整体而言,30年代的美学,以朱光潜和宗白华等为代表的美学家在自觉坚持初创期奠定的学科视野的基础上,推动美学学科全面向前发展。与王国维、蔡元培在哲学整体上来谈美学不同,朱光潜的美学理论直接以审美经验为切入点,宗白华的则以...
关键词: 学科  经验  美学  朱光潜  美感  

初创时期美学学科视野的奠基

作者:柳改玲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百年的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美学学科在“五四”前后登场,是中国学术体系现代转型的结果。首先,西方美学的译介和理论传播。日本学者将西方Aesthetics译为“美学”,随后传入中国并被广泛接受,在王国维、蔡元培等学人的不懈传播下,美学概念深入人心;当时几乎所有的文科刊物都发表过美学论文、译稿,如《新青年》《新中国》《民铎》《学艺》《学林》等,作者有数十人,发表的美学论文达百余篇。胡经之编:《中国现代美学丛编(1919—1949)·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1]其次,“美学”进入中国教育体制。1904年张之洞...
关键词: 学科  美学  视野  蔡元培  王国维  

美学的扩张

作者:柳改玲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从18世纪中期以来到20世纪初,美学在西方思想领域上的基本走向就是向终极价值理念的扩张。因为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性特征,这种现实之外的超离之感,往往成为思想家们打量现实的价值参照,寄托理想的圣地。尤其是在工具理性的缺陷充分暴露的现代性进程中,审美活动常常成为拯救现代性分裂危机的“良药”。据卡林内斯库所言,现代性伊始就伴随着两种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且不论该论断是否准确无误,它至少说明审美现代性在现代性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分量,以及审美现代性往往被用来抗衡启蒙理性的功用。在现代思想历程中,审美常常超出了自身的范围,而承担起一定的社会批判功能。“当某种思想话语进入社会化推论和诉求时,或当某种由个...
关键词: 社会  美学  主义  现代性  价值  

西方学科分类的逻辑背景

作者:柳改玲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值得注意的是,康德对思想视野的划分方法绝不是偶然的,它背靠着西方诗学的严密的学科分类的逻辑背景。“这一背景的确立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关节点:其一,是古希腊的分类学传统;其二,是近代的美学视野。”吴兴明:《中国传统文论的知识谱系》,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61页。'>[1]该逻辑背景从整体上关涉着现代西学众学科思想—知识域基本逻辑划分和美学视野的确立。下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自古希腊以来的悠久的分类学传统,二是近代审美视野的形成。从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一直到现代,分类学传统一直在延续着。历史地看,无论是西方文化发源地古希腊的柏拉图将人的灵魂三分为理智、激情和情欲,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精神活动...
关键词: 艺术  美学  西方  知识  学科分类  
上一页 1 2 345678910下一页  第 /11812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