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我国义务教育装备投入均衡性分析
作者简介:艾伦,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 100048;刘强,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 100080
内容提要:我国义务教育装备投入的均衡性反映着义务教育的均衡性。使用均衡指数J对全国调研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找出义务教育装备投入均衡性的特点,发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10年至2014年间教育装备均衡性较差,且呈现区域与城乡差异,使用教育装备均衡指数J作为教育资源均衡性测量工具更具现实意义。提出通过加强全国义务教育区域与城乡均衡性;建立理科实验与实践教学内容标准;使用均衡指数J对义务教育均衡性目标达成进行测评等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关 键 词:教育装备 义务教育 均衡指数J
标题注释:本文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专项调研及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全国基础教育装备专项调研”(1/20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8)08-0030-08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工作,将义务教育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给予优先保障。[1]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战略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中对此作出了具体规定。《“十三五”规划》指出:“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育布局,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基本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2]
为了能够落实《“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上述战略要求,教育部于2016年7月向全国各省市教育部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6]3号)》,提出:“加强装备工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并认为“欠发达地区,重在均衡提高配备和管理水平,并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3]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的建设目标,到“十三五”的期末就应该对这一初期建立的建设目标进行测评,以判断这项目标达成情况。《“十三五”规划》中“基本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要求提出了两个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第一,什么是县域校际资源;第二,什么是基本均衡配置。
(一)关于教育资源
《“十三五”规划》“县域校际资源”中的资源是指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空气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如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和教育的人工资源(教育装备)三个组成部分。在讨论教育资源时没有包括财力资源(各种经费),这是因为财力资源只是一种过渡形式,是不稳定的,它最终将被转化为人力资源(如教师工资)部分与人工资源(如购买教育装备)部分。[4]本文只讨论教育的人工资源即教育装备部分配备的均衡性问题,关于教育的人力资源配置的均衡性问题将另文讨论。本文在讨论义务教育装备配备均衡性的问题时,使用了财力资源中校际生均教育装备投入值。
(二)关于配置均衡性测评
《“十三五”规划》基本实现均衡配置的要求中,均衡性如何测量以及如何达到基本均衡标准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测评基本实现均衡配置就是要用一种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工具对所实现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作出数值统计计算,同时设置一个合理的均衡性指标,通过将计算出的均衡性数值与均衡性指标进行比较,从而评价是否达到基本均衡配置的目标要求。
如何才能实现对教育装备投入的均衡性进行测量和评价是一个严谨的科学问题。测量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性首先需要提供测量工具,测量工具目前存在两种:一种是资源配置达标标准,另一种就是反映资源配置情况的均衡指数J。本文主要通过大量案例与数据,重点介绍利用均衡指数J作为义务教育装备配备均衡性的计算工具和教育装备配备均衡性应该达到指标的计算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目前仅有本文作者在教育装备均衡性的测量方面具有相关文献和专著,国内虽有不少文献对义务教育均衡性问题已作了一些研究,但基本上都是一些定性的分析,而且国外文献也尚未发现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量化处理上,个别研究生论文提到了使用经济学领域的基尼系数进行测量的想法,却没有进行实践性的演绎推算,更不具有在大规模数据基础上使用归纳法的具体实施经历。况且使用经济学基尼系数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性问题原本就存在着先天的缺陷。而本研究则是在全国层面抽取了6省(直辖市)290所中小学(涵盖了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与农村)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实证性研究,对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装备投入的均衡性进行了分析,对判断均衡性指标的建立提出了可行性的方法,通过此项研究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均衡发展对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与科学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抽样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进行的是全国数据采集,依据香农抽样定理的要求,并为保证样本的全面性、均衡性和不失真性,将全国省级行政单位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经费投入划分为三大区域,在每个区域内随机抽取两个省(直辖市)开展调研(第一区域:上海市、浙江省;第二区域:湖南省、四川省;第三区域:吉林省、甘肃省)。在每个省(直辖市)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抽取被调查的学校,共抽取了290所中小学。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回收数据有效的中小学共计268所,其中小学88所、初中98所、高(完)中82所;位于城市的学校141所,位于农村地区的学校127所。在被抽取的小学中,五年级学生填答问卷;在被抽取的中学里,初二和高二年级的学生填答问卷。共回收有效学生问卷25826份、教师问卷4300份、校长与副校长(主管教育装备工作)问卷558份。
(二)研究工具
教育装备投入的均衡性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统计计算,给出一个有效的显性解析计算表达式,均衡指数J的解析表达式如下:

上式中的n为参与计算的学校总数,
为第i个学校的生均教育资源投入额(或生均教育资源投入逐年累计额)占所有n个学校生均教育资源投入总额的比例(即每个学校生均投入数与所有学校生均投入总数之比),π为圆周率,
表示求以2为底的对数。
1.均衡指数J的取值
对计算出均衡指数J的数值及其意义作如下规定:J<0.2,属于均衡性好;0.2<J<0.3,为均衡性比较好;0.3<J<0.4,均衡性相对合理;0.4<J<0.5,均衡性差距较大;J>0.5,则属于均衡性差距悬殊。
2.调查工具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参考已有相关资料并结合专家座谈的结果,在《全国基础教育装备专项调研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教育装备投入的调查部分,分别从不同学段、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教育装备总投入、信息化装备投入、图书装备投入进行调查。问卷分为校长版、教师版和学生版三个版本。校长版主要考查了学校的基本信息、教育资源建设与配置的具体内容(建、配),教师版主要考查了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的情况(管),学生版主要考查了教育装备使用的问题(用)。为了保证问卷的可信度,三个版本的问卷都设置了相关问题以达到多个角度的互证作用。通过在研究者属地进行小范围的试测,并结合对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对问卷相关问题和选项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问卷的具体项目,完成问卷编制。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通过访谈的形式,对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者还深入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在自然情境下观察中小学校教育装备投入与使用情况。
本研究所分析讨论的内容主要依据校长、副校长问卷提供的小学与初中学校的有效数据,同时关注相关问题访谈、现场考察验证以及教师与学生问卷提供参考信息的情况。考虑到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的方便性,本文将全国6个省(直辖市)分别命名为DMU1至DMU6;其中DMU1与DMU2为西部省市(欠发达地区),DMU3与DMU4为中部省市(中等地区),DMU5与DMU6为东部省市(发达地区)。数据涉及的时段为2010至2014年共计5年时间。数据涉及的学段为义务教育的小学学段和初中学段。
本研究将教育装备分为三种类型:教育信息化装备、图书装备和其他装备。其他装备内容主要包括教室装备、实验室及功能室装备、校园文化建设、体育设施等,统计时没有对其进行更加细致的区分。所以在均衡性计算时就出现了三种类型:信息化装备投入均衡性、图书装备投入均衡性以及教育装备总投入均衡性;而总投入中包含了信息化装备投入、图书装备投入和其他装备投入。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得到的均衡指数J的数值全部采取三位有效数字,并以四舍五入的形式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情况
1.分省市学校5年教育装备总投入的均衡指数
表1中显示的均衡指数J数值是根据全国调研采集到的小学与初中5年(2010至2014年)教育装备总投入的数据分6个省市分别计算的结果。从这些数值可以看出,教育装备均衡指数J普遍分布在0.5以上,DMU4初中的教育装备均衡指数达到最大值0.93,DMU2小学的教育装备均衡指数为最小值0.42;另外,DMU1初中和DMU3小学的教育装备均衡指数都接近最大值,达到0.92。同时,表1的最后一列开列出了小学与初中各个省市教育装备均衡指数的平均值。如果参照基尼系数的取值定义,这些地区小学与初中教育装备投入属于均衡性差距较大和均衡性差距悬殊范围之内。

2.分省市学校5年教育信息化装备投入的均衡指数
表2分省市小学与初中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投入的数据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学校信息化水平建设的差异性。其中,教育信息化装备均衡指数J普遍分布在0.4以上,比教育装备总投入的均衡性降低10个百分点。DMU4小学的均衡指数达到最大值0.99,几乎接近了1;DMU6小学的均衡指数为最小值0.39;另外,DMU5小学的均衡指数值也比较高,达到0.94。表2的最后一列开列出了小学与初中各省市教育信息化装备均衡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72和0.64。如果参照基尼系数的取值定义,除个别省市外,这些地区小学与初中教育信息化装备投入的均衡性还比较好。

3.分省市学校5年图书装备投入的均衡指数
表3是分省市小学与初中学校图书装备投入的数据分布情况。数据显示图书装备均衡指数J分布的差异性很大,DMU3小学的均衡指数达到最大值0.99,几乎接近了1,而其初中的均衡指数值也达到了0.96;DMU5小学的均衡指数为最小值0.18;另外,DMU6初中的均衡指数值也比较小,为0.21。表3的最后一列开列出了小学与初中各省市图书装备均衡指数的平均值。如果参照基尼系数的取值定义,除中部地区的DMU3和DMU4外,其他地区小学与初中图书装备投入的均衡性非常好。

(二)教育装备投入均衡性分析
依据上述得出的数据进行均衡指数表达意义与内涵的详细分析,从而可以掌握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装备均衡性特点。
1.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装备均衡性分析
为更加清晰地显示出6省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装备投入均衡性分布的特点,我们将表1、表2、表3中的数据进行重新排列后填写到表4中。其中,将均衡指数J的数值分成了9个阶段(如表4第1列所示);将DMU1至DMU6简写为1至6,并在1和2前加注西(西部省市),在3和4前加注中(中部省市),在5和6前加注东(东部省市)。从表4中的数据分布可以看出:

东部省市(DMU5、DMU6)的均衡性表现得比较好,主要分布在均衡指数J数值0.1至0.6之间;其次是西部省市(DMU1、DMU2)的均衡性,主要分布在均衡指数J数值0.4至0.8之间;最差的是中部省市(DMU3、DMU4)的均衡性,主要分布在均衡指数J数值0.8至1.0之间。反映出在教育装备投入均衡性方面,东部最好,中部最差,西部居中。小学的全部均衡指数普遍比初中的略低一些。反映出小学教育装备投入的均衡性要好于初中。
2.不同教育装备投入均衡性差异分析
从表4中的数据还可以看出,全国6省市教育装备总投入的均衡性表现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均衡指数J值的0.4至1.0之间;全国6省市信息化装备投入的均衡性表现与教育装备总投入的均衡性相似,也是主要分布在0.4至1.0之间;全国6省市图书装备投入的均衡性表现为两极分化,主要分布在0.1至0.4和0.6至1.0这两个区间。反映出教育装备总投入和信息化投入较为理性,而图书装备投入则比较随意。
3.全国与分区均衡性差异分析
表5的第2、3行将6省市小学与初中学校教育装备总投入、教育信息化装备投入和图书装备投入均衡指数进行统计的结果。数据显示除了小学信息化装备投入均衡指数很大为0.86外,初中的教育装备总投入均衡指数比较大为0.73,其他都在0.5至0.7之间。如果参照基尼系数的取值定义,除小学信息化装备投入均衡性较差外,其他装备投入的均衡性都表现一般。

需要特别指出,全部6省市初中与分省市统计初中的教育装备总投入均衡指数值都是0.73,但其实这只是个巧合,全部6省市初中均衡指数值为0.726837356,分省市初中均衡指数平均值为0.731666667。同时可以看出,除了这一对值以外,其他各均衡指数对应数值都是不相等的,甚至存在较大差异。
全国6省市教育装备投入均衡指数在计算时没有区分东、中、西部地区,也没有区分城乡,而是将全部数据按照初中与小学进行了全面的统计计算,所以其既能反映城乡差异也能反映地区差异。分省市教育装备投入均衡指数计算则仅反映了各个地区与省市内部的城乡差异。所以,根据全国6省市教育装备投入均衡指数与分省市教育装备投入均衡指数平均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通过表5中的数据就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第一,表5第2列教育装备总投入一栏,分省市小学与初中均衡指数平均值要大于全部小学与初中的均衡指数值。这说明在教育装备总投入均衡性方面,全国各省市的城乡差异性要比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性大一些,这提醒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全国城乡差异。
第二,表5第3列信息化投入一栏,分省市小学与初中均衡指数平均值要小于全部小学与初中的均衡指数值。这说明在教育信息化投入均衡性方面,全国各省市的城乡差异性要比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性小一些,这提醒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东中西部地区差异。
第三,表5第4列图书投入一栏,分省市小学均衡指数平均值要大于全部小学的均衡指数值;这说明在图书投入均衡性方面,全国各省市小学的城乡差异性要比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性大一些。而分省市初中均衡指数平均值要小于全部初中的均衡指数值;这说明在图书投入均衡性方面,全国各省市初中的城乡差异性要比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性小一些。这提醒我们全国义务教育图书装备的配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标准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使用均衡指数J作为测量评价工具的必要性
前文谈到,测量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性的测量工具有两种:一种是资源配置达标标准,另一种就是资源配置情况的均衡指数J。先来看看资源配置达标标准中以教育装备配备标准作为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性测量工具时存在的问题。目前,各级教育装备部门正在积极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装备标准,希望通过它来促进实现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但仅仅依靠基本装备标准达到评估均衡性是不够现实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本装备标准一般被定义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条件的基本要求,但它对配备上限没有规定,不对有条件追求更优异条件的学校加以限制。所以,它在评估城乡与地区均衡性差异意义上的贡献只能判定基本部分。
第二,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装备标准基本上都是以规定班额的一个教学班或一个学校为单位进行教育装备数量上的和品目上的严格配备,如义务教育学校理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标准、义务教育学校图书配备标准等。但是,这样的配备标准遇到仅有几个或十几个学生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时其评估的作用就很难发挥了,而我国这样的小学教学点非常普遍地存在着,更何况解决义务教育均衡问题的重点对象恰好就是这样的一些教学单位。
第三,义务教育学校理科教学装备设备配置标准也不应完全作为达标标准。以初中物理实验仪器设备配置标准为例,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规定了20个必做实验项目,这相对于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上的实验数目要少得多。全国初中物理教材大约有7个以上的版本,它们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并被不同的地区选为自己初中学校的教材,这些教材上规定学生做的物理实验数量、内容以及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如果实验仪器设备配置标准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20个必做实验来编制是不可行的,而将所有教材上呈现的物理实验所需仪器设备都开列在标准中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对于只选用一种教材的地区来说那将不是他们的基本配备,因为标准中规定了许多没有在他们所使用教材中出现的实验仪器设备。
所以,仅用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装备标准作为测量教育资源均衡性的工具并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于是,探索使用教育装备均衡指数J作为教育资源均衡性测量工具,其必要性逐渐显现。
2.全国义务教育装备均衡性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对6省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装备均衡指数计算、统计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主观感觉和接受程度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客观数据分布情况的特征性考虑,将2010年至2014年均衡性指标定为J=0.50都认为是较为合适的。如果将均衡性指标标准界定为J=0.50,则J<0.50的项目只有9项,占全部项目(共计36项)的四分之一,即仅占25%。所以,全国义务教育学校2010年至2014年间教育装备的均衡性整体水平表现较差的;在教育装备投入的均衡差异性方面,东部省市城乡差异最小,中部省市城乡差异最大,西部省市城乡差异居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城乡差异要小于初中教育装备投入城乡差异。
另外,全国义务教育学校不同装备、不同学段的配备均衡性具有的特点如下:①在教育装备总投入方面,小学投入的城乡均衡性要差一些;②在信息化装备投入方面,小学和初中的投入东、中、西部地区的均衡性要差一些;③在图书装备投入方面,小学投入的城乡均衡性要差一些,而初中投入的东、中、西部地区均衡性要差一些。
(二)政策建议
1.加强全国义务教育装备区域与城乡均衡
针对“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不同装备、不同学段的配备均衡性问题,本研究建议,在教育装备总投入方面,小学的投入应该更加关注城乡均衡性的改造;在信息化装备投入方面,小学和初中都应该更加关注东、中、西部地区均衡性的改造;在图书装备投入方面,小学应该更加关注城乡均衡性的改造,而初中则应该更加关注东、中、西部地区均衡性的改造。
针对“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装备配备均衡性城乡差异问题,本研究建议,从区域角度看,应适当加大中部省市教育装备均衡性发展的调整力度;从义务教育学段角度看,应适当加大全国初中学校教育装备均衡性的调整力度。
2.将均衡指数J纳入义务教育学校设备配置标准
本研究认为,将教育装备均衡指数J纳入义务教育学校设备配置标准中是一个比较科学的解决办法。义务教育学校设备配置标准的主要对象和使用者应该是全国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教育装备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员和学校负责装备的工作人员,在该类标准中提供评价各地区教育装备均衡指数的参考数值,对于解决不同学校采用不同版本教材而产生的实验仪器设备配备差异性问题,对于解决学校设备配置的标准化与特色化的统一问题,对于解决均衡性评价指标的量化问题等都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3.建立理科实验与实践教学内容标准
首先,根据义务教育理科国家课程标准建立一个理科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内容标准。在实验与实践教学标准中规定义务教育学校理科教学的应做、应开展的实验与实践内容,以及应该达到的实验与实践教学目标。
其次,根据上述实验与实践教学内容标准规定的理科实验与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义务教育学校理科实验仪器设备配置标准的标准,即元标准(Meta-Standard)[5],它将规定制订配置标准的依据、准则和原则,并提供实验与实践教学目标测量评价的原则性方法与量规。在元标准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国家配置标准。
再次,元标准中应该对教育装备均衡性提出具体要求,并规定均衡指数J的标准参考值。
最后,各地教育装备管理部门根据上述标准和元标准以及各地使用的教材内容建立地方性的义务教育学校理科实验仪器设备配置标准,并在本地区内推广实施。
4.使用均衡指数J对义务教育均衡性目标达成进行测评
到“十三五”时期末还有1年多的时间,届时全国义务教育是否“基本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教育装备配置县域内均衡性目标是否达成,可以应用均衡指数J来进行计算。建议相关主管部门组织力量,统计全国县域校际教育装备配备的情况,建立有效的均衡性指标,计算教育装备配备的均衡指数J,用数据说话,最终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均衡性发展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展报告[R],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6.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6]3号)[Z],2016.
[4]艾伦.教育装备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