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考古列表 >历史考古详情

南昌西山“轿子石”石刻调查报告

作者:“文博中国”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09-20
收藏 纠错

  “轿子石”石刻是南昌地区现存最早的宗教功能石刻和年代第二早的摩崖石刻。2023年8月,在考古工作者指导下,笔者对其进行了初步调查。此次勘察,摸清了该石上留存有南宋嘉定九年塔楼式道教神龛、同时期道教人物刻像、明正统七年“何仙”题字共三幅石刻。这一发现,对证实和研究南宋时期西山地区的道教传播和萧史信仰提供了新的材料。

  在南昌市新建区石埠镇龙岗村皂岚戴家村附近的萧峰水库东岸通往观山村半山公路北侧的山坡上(图1),有一块近似马蹄状的花岗岩巨石,当地人称“轿子石”(图2),志乘俱无载。近年来,由于当地拓宽山路,此石前遮蔽物被铲除,使之再次暴露于人们视野中。经勘察,在轿子石面向山路的一侧,发现有南宋至明的道教题材石刻三幅(图3)。

图1 地理位置图

图2 轿子石

图3 轿子石石刻

  一、周边环境概况

  轿子石背倚安峰尖,东南朝潭源(今为萧峰水库),西南朝来龙山,西北朝萧峰日照崖,处三山环绕一面临水的谷口位置,海拔114米。这里古来是由山外龙岗村登顶萧峰的必经之路,周边区域自然环境优美,文化遗存丰富。

  其地背有萧峰日照崖为靠,来龙山、伏龙岭左右缠护,谷间有清泉发自翔鸾洞,汇入潭源,山川形胜,松篁交翠,云蒸霞蔚。山谷内观山村有南宋凌云观旧址和明清香水禅院遗址,隔萧峰水库相望有明代宁藩王墓区和西山大族后唐左拾遗公欧阳持后人居邑。西北萧峰上有古萧仙石堂遗迹。另外,周边还有丰姓将军墓镇守一方及后唐驸马墓的传说。

  据熟悉当地情况的文保员欧阳桂生先生介绍,“轿子石”的得名乃因其地处龙岗村上萧峰的古道旁,古人进山时习惯在此地落轿换马。又有传说,不知什么年代,有两位神仙相约共登萧峰时,曾在此石旁歇脚对弈,而后二者分别从左右两侧山麓上山,比试谁先登顶萧峰。

  二、石刻基本内容

  经勘察,“轿子石”上现存有三幅道教题材石刻。分别是南宋嘉定九年塔式神龛、同时期道士造型人物刻像及明正统七年“何仙”题刻。以下分述之:

  (一)南宋道教神龛

  神龛面向南方,高1.80米,最宽处0.77米,呈塔楼式,从上至下由塔剎、塔檐、塔身、基座、供案五部分构成。顶部塔剎成饱满的葫芦状。塔身部分作为神主牌位,右列楷书“上圣萧仙真君”,左列楷书“真武靈應真君”,笔画深峻,字体古拙。塔身下有基座,文字漫漶不清,经辨认释读为:“黃子安/黃子□/余超/餘明/唐(?)世(?)興(?)/楊子安/餘勝/熊文勝/餘文德/嘉定九年□□□□辛(?)官(?)人立”,可知此神龛当是黄子安等一干供养人于南宋宁宗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所立。在基座最下方和供案相接的正中位置,还刻有“萬子全(?)”三个字,不知是祈福之词亦或人名。该塔式神龛安置于供案之上,供案有两脚呈卷云状(图4)。

图4 塔式神龛石刻

  (二)道士像

  在神龛右下方近地面位置,有一倾斜的道士造型人物简笔刻像,高0.30米,宽0.07米。道士拱手而立,头戴道冠,身着道袍,面向神龛而立,与地面呈45度角(图5)。远观之,似正朝拜神龛。道士像左侧刻有三个字。文字垂直于道士像横写,字迹较潦草,上两字残损严重,难以辩认,最下为一“幸”字。这幅石刻从凿刻笔法和风化程度来看,都与神龛接近,推测二者时代当为同时或相去不远,但具体意涵不明。

图5 道士像石刻

  (三)明代“何仙”题刻

  在塔式神龛右侧,面朝水库的一面石壁上还有题刻一幅,刻面高0.65米、宽0.26米,书:“正統七年正月十壹日何仙至此”(图6)。这幅题字虽文字全部可辨,但由于凿刻时笔力细弱,数百年来又遭受雨水侵蚀产生了不少窝孔,保存状况较差。根据题字推知,在明代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有一何姓道家人士造访此地。

图6 “何仙”题刻

  三、对石刻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

  第一,证实了南昌西山梅岭的萧史崇拜可以早到南宋时期,并表明其同时被纳入了当地道教的奉祀系统。“轿子石”上的南宋塔式道教神龛,其功能是供奉道教尊神“真武灵应真君”和南昌本土“萧仙真君”。真武灵应真君即真武大帝,本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是道教北方之神和四大护法神之一。宋真宗诏封其为“真武灵应真君”,始有此名。北宋时,南昌西山地区的玉隆万寿宫建就建有“玄帝殿”供奉真武大帝。

  萧仙,名萧史,以其与弄玉的仙侣爱情故事闻名,是古代著名神话人物。相传萧史弄玉乘凤南游至西山萧峰(又名萧坛、紫霄峰)上修行,当地因此产生了相关信仰。一般认为,最早将萧史弄玉与南昌西山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唐末五代杜光庭所撰《仙传拾遗》。宋初官修《太平广记》引其书云:“今洪州西山绝顶,有萧史仙坛石室及岩屋,眞像存焉,莫知年代。”清人欧阳桂所撰《西山志》,是古代记载西山历史地理信息较为详实的材料。其书言萧峰曰:“其峰为西山第一峰,上有萧仙石堂,宋理宗淳祐中建。《志》载:‘仙,即萧史也’。东有凤台观,观中烟霞缥缈,神明昭显。”

  可知,南昌西山的萧史信仰当不晚于唐末五代至宋初这段时期。但由于历代兵燹,特别是日寇轰炸,包括萧峰石室在内的西山诸多古迹已遭严重破坏,能够直接反映萧史崇拜的文物极为匮乏。目前萧峰上仅存有少量元明二代石刻、明万历年间重修的萧仙石堂的残损构件和传说是宋代的灭蝗臼石。

  “轿子石”上的这座神龛,恰好填补了史料的缺乏,直接证明了至迟在南宋时期当地已将萧史作为道教神仙供奉,且获得了能与真武大帝并祀的尊崇地位。此外,也一定程度上支撑了《西山志》中关于南宋淳祐年间建造萧仙石堂的记述。

  第二,为佐证南宋时期西山净明道团的活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材料。南昌西山为净明道祖庭,《正统道藏》《净明忠孝全书》和《逍遥山万寿宫志》等道籍均记载,南宋建炎年间有道团入西山重振许逊的净明道法。

  一般认为,这标志着净明道作为一个教派的正式创立。如任继愈主编之《中国道教史》即引《正统道藏》所录《灵宝净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序》云:“炎宋中兴,岁在作噩,六真降神于渝水,出示灵宝净明秘法,化民以忠孝廉慎之教,乃命洞神仙卿为训导学者师。越二年,秋八月,高明大使覢欻临于游帷故地,即今之江西玉隆万寿宫也。

  於是肇建仙坛,名曰翼真,以延善知识。”并以此为南宋净明道创教之始。建炎创教后不久,因金兵陷洪州,西山地区的净明道活动受到打击。此后,一直到元初刘玉教团创立新净明道这段时间,关于西山地区净明道活动的史料几近空白。学界亦猜测乃南宋净明道创立不久即告绝嗣之故。

  与“轿子石”相距不到二里地的观山村,因曾建有凌云观而得名。笔者查阅《西山欧阳氏族谱》发现,宋理宗端平年间有何昇、王月航率弟子五百人入山,将本是后唐西陵公主为驸马欧阳盖守墓所居的凌云楼废址改为了凌云观。[]欧阳氏族谱的记载未见于其它史料,或有舛误,亦未可知。然其氏自唐末持公以来世居西山,家学深厚,其后人亦多有得于功名、文史者,故其家谱记载仍不失为一条重要参考材料。

  若结合《西山志》关于淳祐年间建立萧仙石堂的记述和这方嘉定九年石刻来看,我们认为,在南宋末年可能尚有一支净明教团在此地活动。他们为积极争取信众而接纳西山传统萧史信仰,振兴萧仙石堂并接手相关祭祀,通过供奉真武和萧史为当地百姓祈福禳灾,延续师道。

  第三,南昌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是西山洪崖地区一方南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的石刻。“轿子石”石刻的年代为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是目前南昌地区年代第二早的石刻,同时也是年代最早的宗教功能石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四、结语

  宋元两代,是江西道教发展的高峰期。“轿子石”石刻为我们认识这一时期南昌的道教传播和信仰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1)将真武大帝与萧仙并祀的含义和功能是什么?(2)道士造型人物刻像的含义是什么 ?(3)明正统七年造访此地的“何仙”究竟是何人,他与正统七年宁献王朱权在这一带修建南极长生宫的重要事件是否有关?相信在今后“轿子石”受到更多研究者的重视和更妥善的保护下,这些问题的解决会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参考文献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5-26页。

  (清)欧阳桂:《西山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乾隆三十一年梅谷山房刻本,卷一。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755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755页。

  《西山欧阳族谱》卷十,2019年重修,第178页。

(图文转自:“文博中国”公众号)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