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普遍化、严重化、低龄化倾向,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那些冰冷的“发生率”或“检出率”数据是否准确、可信、可靠?笔者以为未必。至少,当今心理健康问题的“通胀”与“浪漫化”现象,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觉。
“通胀”与“浪漫化”现象的表现
毫无疑问,过去十年中世界各国为提高民众的心理健康意识付出了诸多努力,在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污名化、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和增强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的意愿等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同一时期,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饮食失调和自我伤害等)的发生率却不降反升、居高不下。这岂非咄咄怪事!
针对上述反常现象,有研究者认为,提高心理健康意识的努力可能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增加的一个因素: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不断增加,推动人们付出更多的意识努力,而意识努力本身又可能导致症状报告和体验的增多。上述两种构念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心理健康问题的流行膨胀假设。该假设认为,心理健康意识的努力减少了耻辱感,提高了心理健康素养,也使得以前未被认识到的症状得到更准确的报告,这是一个有益的结果。因此,提高认知理应成为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努力的一个持续目标。
遗憾的是,意识层面的努力正导致一些人将较轻形式的痛苦解释和报告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心理经历解释并贴上心理健康问题的标签时,就会以一种自我实现预言的方式,将这些症状带入现实生活中。例如,将低水平的焦虑解释为焦虑障碍的症状可能会导致行为回避,进而加剧焦虑症状。而症状报告的增加又会推动更多的意识努力,这两个过程以周期性的、强化的方式相互影响,并通过“提高认识”和“过度解释”两种机制,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多。可见,“教育”即提高心理健康意识的努力并不是万能的,它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把握好度。
心理健康问题“通胀”的发酵,催生了在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浪漫化”。所谓心理健康问题“浪漫化”,是指青少年学生将心理问题感知和描绘得比实际情况更吸引人、更有趣、更酷炫、更深刻或更令人向往。其本质是通过文化编码将病理特征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或象征意义的社会符号。在社交媒体上,常常能看到一些青少年以一种“诗意”甚至“炫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心理困扰。比如,用精美的滤镜和文艺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失眠夜晚,将焦虑形容为“灵魂的独特呐喊”,把抑郁描绘成“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深刻状态。他们试图以这种方式将心理问题打造成一种独特的“标签”,借此获得他人的关注与共情。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这种现象以鼓励或促成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行为为主,例如展示痛苦、表现自伤、支持自杀等。从内容上来看,自杀、自伤、进食障碍、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更容易被青少年“浪漫化”。这种“浪漫化”并非对问题的正视与重视,而是一种扭曲的自我认知,实则是对心理健康问题本质的误解与美化,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浪漫化”的成因与消极影响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寻求身份认同与独特性。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自我探索和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渴望与众不同,在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心理健康问题被视为一种偏离常态的特征,部分青少年认为通过“拥有”并“浪漫化”这些问题,能够让自己显得更加特别。在学校或社交圈子里,当一些心理问题成为大家谈论的话题时,青少年可能会为了融入特定群体,或者凸显自己的独特,而刻意夸大甚至虚构心理问题,并以“浪漫化”的方式呈现。比如,把“抑郁症患者”重构为“思想深邃者”,“焦虑症”包装为“完美主义者勋章”,病理诊断异化为个性标识。二是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社交媒体在青少年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平台上大量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容,有些为了吸引眼球,采用了夸张、“浪漫化”的表达方式。青少年长期接触这类信息,容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一些网红或博主分享自己所谓的“抑郁经历”,配以伤感的音乐、精美的画面,收获大量点赞和关注。这让青少年觉得,心理问题的“浪漫化”表达是一种能够获得认可和关注的有效方式。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也使得这类信息迅速扩散,形成一种不良风气。三是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片面理解。虽然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青少年获取的心理健康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片面的。他们可能只是了解到一些心理问题的症状,却没有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病理机制和严重后果。这种片面的认知让他们无法正确评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容易将其“浪漫化”。当出现情绪低落等常见的心理波动时,他们就会轻易给自己贴上诸如“抑郁”的标签,并以“浪漫化”的方式进行解读和表达。
然而,心理健康问题的“浪漫化”带来的更多是消极影响。首先,延误真正有需要者的治疗。心理健康问题被广泛“浪漫化”,会导致对心理问题的识别变得困难。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其求助信号可能会被淹没在大量“浪漫化”的表达中,得不到重视。周围的人可能会认为他们只是在跟风、“博眼球”,从而忽视其真实的痛苦。这会严重延误他们接受专业治疗的时机,导致病情恶化。一些患有严重抑郁症的青少年学生可能因他人对其“浪漫化”表达的误解,错过最佳治疗期,甚至走向极端。其次,强化负面思维模式。对于那些本身可能只是存在一些轻微心理波动的青少年来说,“浪漫化”心理健康问题会强化他们的负面思维。当他们习惯用“浪漫化”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情绪问题时,就很难客观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也难以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他们可能会沉浸在这种“被美化”的痛苦中,越陷越深,导致原本可以自行调节的情绪问题逐渐加重,甚至发展成真正的心理疾病。这一点在自伤和进食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信息发布者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传播自伤经验和节食指南,而信息接收者的问题行为会因此得到支持和鼓励,其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也会随之增加。最后,扭曲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浪漫化”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会扭曲整个群体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心理健康不再被视为一种需要维护和呵护的正常状态,心理问题也不再被看作需要严肃对待、积极治疗的病症。这种扭曲的认知会影响青少年对待自身及他人心理健康的态度,不利于营造重视心理健康、积极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良好社会氛围。
亟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深度和广度
为减少或杜绝心理健康问题的“通胀”与“浪漫化”现象,必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学校和家庭应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规课程体系,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要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认知方式和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让青少年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心理问题的本质、成因和治疗方法,避免因片面认知而产生“浪漫化”倾向。在家庭中,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认知。同时,必须规范社交媒体内容。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对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审核与管理,制定严格的内容发布规则,不细节化、不归因简化、不美化结果、不聚焦名人、不传播遗书、不使用煽情标题,限制“浪漫化”、误导性内容的传播。对于一些可能引起青少年误解的信息,平台要进行标注提醒。还可以利用算法推荐,向青少年推送更多科学、积极的心理健康科普内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此外,社交媒体可以与专业心理健康机构合作,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要共同努力,营造重视心理健康、客观看待心理问题的积极氛围。严格审查“心理健康问题浪漫化”相关的网站、帖子、标签,防止其在线传播;学校、家庭要有意识地收集青少年学生互联网使用的相关信息,引导青少年建设性地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媒体在报道心理健康相关事件时,应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避免使用夸张、似是而非的表述;文艺作品中对于心理问题的呈现,也应注重真实性和教育性;社区可以组织各类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讲座、咨询,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总之,心理健康问题的“通胀”与“浪漫化”现象的本质是意义系统的代偿机制。当现实世界无法提供足够的价值支点时,青少年会转而将病理特征升华为精神图腾。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意义替代网络”,通过认知重建、情感再教育和价值重锚,帮助青少年在健康轨道上完成自我实现。实际上,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将痛苦审美化,而在于直面生命的粗粝并在其中开出坚韧之花。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变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错误认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积极的心态,从而实现健康成长、幸福生活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开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