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权力差异与文化平等之间的悖论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后殖民理论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从未有过平等对话。它把翻译看作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进而否定传统翻译理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这类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论预设。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中国翻译》2003年第4期。'>[1]翻译是在语言之间进行的,而在后殖民理论看来,语言是有等级的,两种语言从来没有平等过。问题是,这种等级能够完全消除吗?况且,权力差异是包含在文化差异之内的,权力转向论把语言文化势差视为权力差异,这就注定了权力差异的不可消除性,因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只要存在不同的语言文化就会存在语言文化之间的势差。人们...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权力转向中的二元对立与反抗霸权的艰巨性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如果说操纵派还考虑到译者个体的主动性,那么解构主义以来翻译理论则完全把译者当成是某个集团的一分子,完全受到该集团意识形态的控制而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多样化状态。它们将译者分为霸权的维护者和反抗者,如异化者和归化者、殖民分子和被殖民分子、男性霸权的维护者和反抗者等,而中间分子完全不存在。对于异化和归化僵硬的二元对立的区分会陷入极端主义的窠臼。比如,权力转向论认为,在某一文化内,只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取向,要么异化,要么归化。在强势文学系统内,译者往往采用归化策略,而在弱势系统内,则多采用异化策略。中国近代以来相对于西方明显处于弱势,却采取归化翻译策略,那么是谁在操纵谁?是汉文化在操纵西方文化吗...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杂合中的权力反思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对差异的张扬。霍米·巴巴文化差异和“第三空间”理论对后殖民翻译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巴巴提倡译者像媒婆一样把两种文化带到第三空间,让两种文化都放下自我中心主义的架子,在这个第三空间进行协商、对话,译者的文化身份也因此在新的空间里获得了定位。在第三空间里,如果两种文化处理得当,抛去双方不平等的权力地位的影响,可以达到矛盾冲突的理想化解,最终杂合产生一个和谐、统一、公平的“他者”,既可避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吞并从而使强势文化日益贫瘠,使全球文化因对弱势文化差异性的忽视而变得千篇一律,失去文化的丰富色彩,也可避免弱势文化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其他形式的本族文化中...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翻译研究权力决定论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权力转向论从文化地位、赞助者、意识形态、主流诗学等方面讨论权力因素对翻译的制约,认为翻译从选材到译本发挥作用都受到权力因素的影响。勒弗维尔三决定论最终衍化为文化权力决定论。他认为在翻译过程的每一个层面上,当译者对语言的考虑与对意识形态和诗学观的考虑产生冲突时,总是后者胜出。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p.39.'>[1]意识形态更是决定着翻译作品的形象和翻译策略的...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泛权力论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虽然人们经常使用“权力”一词,但它很难加以准确定义。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把权力比喻为爱情、天气,说它易于体验,却难以定义或者衡量,有关权力的定义很多。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Robert Dahl)给“权力”下的定义是:权力是指那种让别人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之能力。而奈认为,权力是达到自身目的或者目标的能力。在福柯看来,权力是由一切支配力和控制力构成的一种网络关系。参见朱耀先《论翻译与政治》,《中国科技翻译》2007年第1期。'>[1]关于泛权力论,以福柯和约瑟夫·奈最为典型。福柯的有形权力和无形权力与奈的“硬权力”和“软权力”是基本对应的。现以奈为例进行分析。在奈看来,“软权力”与“硬权力”都是...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语言势差论下的后殖民翻译再定义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上述翻译案例中,低势文化主动翻译高势文化导致高势能流向低势进而被同化的原因在于文化势能使然;而低势文化主动翻译高势文化之后也可能会变为高势。翻译实践证明,在翻译过程中,低势文化通过翻译变强和变弱的例子都有,高势文化因为翻译而保强、因不翻译而变弱的例子也有。高权力势能有可能促进也有可能阻碍文化势能的提升,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权力。经过比较发现,罗马被希腊化后,以拉丁语承载希腊文化,拉丁语因翻译古希腊文化由弱势变强势,主导整个欧洲,直到18世纪。而满族语却因翻译汉文化由低势霸权被严重地同化融合。古罗马对古希腊的态度与日耳曼对古罗马的态度截然相反,拉丁语和日耳曼语的发展态势由此也截然相反,翻译与不翻译竟...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语言势差论下的翻译实践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除了古罗马对古希腊文化的翻译,语言势差论下的翻译实践依然极为丰富。下面再多举几例。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前和之初,文化根基浅薄,科技水平低下,阿拉伯半岛上的民族几乎全部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缺乏正规教育,史学界称此时的阿拉伯人处于蒙昧时代。而这个时期被阿拉伯人征服的地区的文化水平要远远超过阿拉伯人。阿拉伯征服者不断向外征服,他们的胜利,仅仅是军事、政治的;他们给予征服地区各族人民的,既非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亦非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唯有军事占领和强权统治。金宜久:《伊斯兰文化与西方》,《二十一世纪》2002年第2期。'>[1]高权力势能并未能将当时低势能的阿拉伯文化传到高势能的文化地区。高势能语言文化并...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古罗马的希腊翻译是文化殖民吗——对道格拉斯·鲁滨逊“后殖民翻...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公元前2世纪(146 B.C.),希腊遭到罗马征服。在希腊灭亡、希腊政治势力完全消亡的情况下,罗马自然接受希腊文化,希腊语与拉丁语长期共存,成为罗马帝国的通用语言。当然,罗马对希腊的态度也有个微妙的转变过程。“罗马势力刚刚兴起,希腊文化依然高出一筹,或者说罗马文化才进入模仿希腊文化的阶段,希腊的作品为罗马的译者奉为至宝,因而在翻译中亦步亦趋,紧随原文,唯一目的在于传递原文内容,照搬原文风格。比如恩尼乌斯所译欧里庇斯的悲剧,普劳图斯和泰伦斯所译的希腊喜剧,都突出地反映了这种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人意识到自己是胜利者,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于是以胜利者自居,一反以往的常态,不再把希腊作品视为至高...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上一页 12 3 45678910下一页  第 /2101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