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语言势差论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据笔者所知,罗世平《后殖民语言势差结构理论》是目前学术界唯一一篇专论语言势差的文章。该文在马克思主义和进化论基础上,弥补了语言势差方面的理论空白,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第一节对罗世平否定后殖民语言现象中的权力因素进行了商榷,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罗文的合理成分。本节即试图解析和利用这些合理成分。罗先生认为,语言势位等于文明势位,产生于语言内部结构,来自民众社会,是人类文明的长期积淀和文明力量的语言积蓄;它不需要外部强制力量而自发地作用于他者,并得到他者自愿或自觉的“认同”。他认为文明势位高的民族,其语言的势位也比较高,因为决定语言势差的决定因素——文明势差“是人类进化的不平衡造成的,它受自然力量的...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翻译研究的权力转向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经过语言论转向之后,翻译研究开始了文化转向。以往始终处于边缘的文化已逐渐成为关注的中心和考察的对象。研究的对象转向了为正统思想所不容或官方话语所淹没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突出了阶级、抗争、反权威的主题。而在这些主题之中权力是最重要的因素。福柯首次将权力与话语结合起来,提出著名的权力话语理论。在福柯看来,权力是由一切支配力和控制力构成的一种网络关系。它们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这个网络而存在。权力从政治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一种机制,一种结构或一种关系,但权力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意识形态与话语关系密切。所谓“话语”,指的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所有权力都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因...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论后殖民语言现象中的权力因素——兼与罗世平先生商榷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20世纪中叶,许多殖民地国家在经过长期艰苦的反殖民统治斗争之后,纷纷获得了独立。按理获得独立后的它们本该消解殖民统治期间使用的西方殖民语言,代之以本民族的语言,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独立后的东方国家仍然使用西方殖民语言,继续保留它们的强势地位。西方殖民语言非但没被消除,反而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地影响着殖民地人民的语言文化。后殖民国家中的这种语言文化现象,被称为“后殖民语言现象”。这一语言文化现象,不仅引起过后殖民国家的政府、学者及作家们的思考,而且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后殖民主义学者研究的兴趣。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和立场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中国学者罗世平先生,则从后殖民语言势差结构理论出发来加以阐释,应...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战略本质主义与后殖民译者身份定位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文化认同危机的出路翻译是文化的相遇,在相遇的过程中冲突、对话、融合。而融合型的文化就是“和而不同”的异质文化。正是基于此,后殖民翻译为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几千年来,不是一种文化,而是多种文化传统始终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社会。世界文化并未因经济科技的一体化而同质化,反而更加具有多样性,并在新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差异。在消除中心、贯彻多元化和平等精神的过程,战略本质主义(Strategic Essentialism)翻译观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在后殖民翻译研究中,主要理论家的观点各有侧重,其中不乏相互冲突的地方。当前,人们在对后殖民翻译研究的理解中,多倾向于把译者定位在对抗的立场上,不是征服的殖民...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历史转向反思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从新历史主义对翻译研究领域的开拓来看,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念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可能产生怀疑一切和随意解构和颠覆历史的倾向,同时往往消解了那些应当消解、改写了那些应当改写和重塑了那些应当重塑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陆贵山:《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解析》,《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第5期。'>[1]尽管新历史主义带有非历史化的倾向,但对扩展人们的历史理论思维,打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是有益的,为全面、完整地理解历史真实、历史结构、历史过程和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统。如强调正史时,适当地重视野史;表现大历史和对大历史进行宏大叙事时,不应忽视小历史和对小历史的微小叙事;坚持历史的决定因素时,要考虑到历史的...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被后殖民翻译研究忽略的史实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如果对西方的伊斯兰翻译史的梳理到此为止,自然就会出现下列印象:西方伊斯兰翻译史是铁板一块的,西方—伊斯兰关系史就是西方对伊斯兰的侵略史。但是,历史显然有着不同的侧面。某种程度上,伊斯兰世界也存在着一种妖魔化西方的不良倾向。在许多穆斯林看来,伊斯兰及其与西方交往的历史都是受西方压迫和奴役的屈辱史。在当前的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对话中,或者说在西方人与来自伊斯兰地区的人之间的对话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对西方发展中历史性的感知。对话中关于西方世界的历史,基本上只剩下了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谴责,尽管这种谴责是完全合理的。参见[德]迪德·森格哈斯《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张文武等译,新华出版社200...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后殖民翻译研究历史转向及其针对性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本节从后殖民翻译研究历史转向的角度,论述新历史主义意义上的历史转向。历史意识对殖民、后殖民情境下的翻译实践是至关重要的。殖民主义对非西方历史的“翻译”是建立在黑格尔式的历史哲学之上的。黑格尔认为,东方文明因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历史。黑格尔根据精神自我运动、自我实现的原理,将人类历史比作天上的太阳,从东方漫游到西方。这样,东方就只有处在史前时代,处在自由尚未觉醒的阶段。转引自张倩《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看文化翻译》,《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正如史学家拉纳吉特·古哈所指出的那样,穆勒于其《历史》的开篇一章说的是印度人的古老历史,然后便中断行文,用了近500页(或9章)的篇幅来谈论印度...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表征危机反思

来源图书: 后殖民翻译研究反思
作者:王富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01日
简介: 语言表征危机论本身存在着悖论。解构主义在指出语言表征危机的同时,又不得不去运用传统的表征方式来论述自己的理论。正如李龙泉所说,意义是不可把握的,可德里达本人却在生前不遗余力地宣讲着他的解构思想,并且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学者却在充分运用着他的解构思想来解读历史与文化;翻译是不可能的,可人们却总是在通过翻译实现着相互的沟通和了解,翻译理论家们也仍在日新月异地从事着翻译理论研究。参见李龙泉《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第92—93页。'>[1]因此,本书认为,语言表征危机及其影响下的翻译理论是一种话语建构,可用来对翻译研究进行文化层面的反思,...
关键词: 暂无关键词
上一页 123 4 5678910下一页  第 /2101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