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 of the Newly-coined Bei-marked Ch...

作者:张敏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01日
简介: 新“被”字词语打破了现代汉语在构词和语法上的规则和习惯性表达,成为颇具影响的年度汉字和网络热词。本文试图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和方法,通过语义和构词分析,描述和阐释这一现象所涉及的语言变化机理,探讨促成新“被”字词语产生、传播的社会文化语境,并就相关研究和观点作出评述。

Mental Distance and Self-face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01日
简介: 布朗和莱文森(Brown and Levinson,1987:14)告诫我们需要有更多民族志学的(ethnographic)研究来对人们如何表达面子概念(face notions)、个人保护的权利(rights to personal preserves),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等进行描述。他们的面子威胁行为理论指出有些言语行为具有固有的威胁面子的性质。也就是说,这些言语行为本质上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面子需求心理相悖,它们既可以威胁说话人的面子,也可以威胁听话人,甚至第三方的面子。例如,台联前主席苏进强在与国民党2008年候选人马英九会谈时称马为“准领导人”。台联本是民进党的联盟,其前主席对马...

Typological Contrast of the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 Russian...

作者:王翠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01日
简介: 比较是人类在认知上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语义上比较可有平比、差比、极比,在语言表达上有相应的“异同—高下”句子关系。有关比较句在目前的学术界尚无通用的定义。本文所谓的差比句,是指含有程度差别语义的句子,表示两个对象在某一属性上程度的差异(刘丹青,2008:200)。在世界诸语言中,差比意义的表达有各自鲜明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但在这些不同语言的背后始终隐藏着人类语言的共性。人类语言的共性和具体语言的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类型学首先为我们提供了探寻和解释这些共性的方法和理论。以下我们将从类型学角度主要讨论标准俄语和汉语普通话中的差比句存在共性的原因,指出俄汉差比句个性差异的驱动因素,最终探索俄汉差...

Comparative Study of Morpho-syntax of Psych Verbs inMongolia...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01日
简介: 心理动词是描述人的心理活动或者心理状态的一类动词。莱考夫(Lakoff,1970)和普什特尔(Postal,1971)首先观察到英语心理动词允许一个“不规则的”翻转现象,即有些心理动词的主语和宾语可以调换位置而不改变实际意义,如(1):(1)a.Students fear exams.(学生害怕考试。)b.Exams frighten students.(考试令学生恐惧/害怕。)英语心理动词是典型的二元动词,如fear和 frighten这一对心理动词的题元关系一样,各有一个感事(Y)和一个客体(X),但论元的句法体现却存在一个连接问题(linking problem),即担任主语的不是同一个...

Effects of Idiom Type and Proficiency Level

作者:吴旭东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01日
简介: 本文以习语的概念基础/文化内涵和表层语言形式为参数,分别建立跨概念和跨文化的英汉习语对比分类框架,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通过“出声思维”的方法,分别调查了我国英语专业中级和高级学生在理解包含隐喻和文化内涵的习语时所使用的策略。结果显示:二语习语理解是个“探究”的过程,即学习者在决定习语的解释之前,要经过一个尝试不同策略的阶段。二语水平对策略使用的成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习语类型不仅左右对策略类型的选择,还对理解成功率有明显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尝试性地建立了二语习语理解模式,并以此为依据重新解释了前人研究的一些结果。

关于布莱希特的几点说明

来源图书: 布莱希特研究
作者:张黎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简介: 近日偶然在《中国戏剧》(总第496期)上读到一篇讨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一些关于布莱希特的材料,是很不可靠的,给本来颇有学术性的文章留下一些遗憾。这使我想到,年初一位朋友从奥地利来,与我谈起一个美国人写的一本关于布莱希特的书,朋友对此书颇不以为然。我发现这篇讨论三大戏剧体系的文章,所引用的关于布莱希特的材料,就是出自这本很不像样子的布莱希特传记。尽管这篇文章发表在两年多以前,我仍然觉得有必要把其中的一些问题说说清楚。以便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布莱希特这位德国剧作家。那篇文章在一个括号里加了这样一句话:“近有材料披露,他(指布莱希特—引者)的一些剧本是其情人及朋友捉刀代笔的。...

精心编织的谎言

来源图书: 布莱希特研究
作者:张黎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简介: 近两年来,英国人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一书,颇受中国读者瞩目。该书的写作宗旨是要读者“警惕文人知识分子”,特别要警惕那些“带有权力倾向的雅各宾分子”。书中讨论的对象是诸如卢梭、易卜生、托尔斯泰、海明威、布莱希特、罗素、萨特等欧美著名作家、思想家。他们当中无一人是政治家,不知有什么“权力倾向”可谈。要说他们是“雅各宾式”的人物,这倒还贴谱儿。他们的作品和思想,都在各自的时代不同程度地对读者产生过影响,发挥过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这倒是符合人们常说的“雅各宾”这个概念的含义。可把“雅各宾”与“谎言”“欺骗”联系起来,把它描述成一个可疑的、消极的概念,赋予它贬义,作者的意图就值得怀疑了。有人说作者...

展示艺术创新者的风采

来源图书: 布莱希特研究
作者:张黎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简介: 阅读余匡复教授的新著《布莱希特》时,不禁使我想到墨子对儒者“君子循而不作”主张的批评。我之所以由布莱希特想到墨子,这是因为布莱希特不仅是个艺术创新者,而且也从墨子那里学到了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的思维方法。布莱希特是《墨子》一书的崇拜者。他在多年研读该书过程中,采用中国古典哲学笔法,陆续撰写了许多读书笔记,日后集成《墨子/易经》这部洋溢着辩证法智慧的散文。辩证思维能力无疑是决定艺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诚如本雅明所说,每一个艺术大师身上都潜伏着一位辩证法家。儒者所主张的说古人话,穿古人服,才称得上“仁”,从思想方法来说,是僵化的,不懂辩证法,不懂得古言、古服曾经是古人的创新的道理,因而遭到墨子批...
上一页 45678 9 10111213下一页  第 /499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