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问题与趋向

来源图书: 近代思想文化论集
作者:耿云志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简介: 我们讲的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其基本含义是指中国文化由古代转化到近代。说详细一点儿,是由基本封闭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联系的,定孔子与儒学为一尊的,压抑个性的古代文化,转变为开放式的,与近代民主制度相联系的,自由与兼容的,鼓励个性发展的近代文化。对于像中国这样有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这个转化过程是相当长期和复杂的。我认为,在中国,这个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的。在中国,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是从明代晚期开始的。参见(1)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2)萧疌父、许苏...

世界化与个性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重要趋势

来源图书: 近代思想文化论集
作者:耿云志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简介: 深切关心中国历史命运的海内外知识分子,百余年来一直围绕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历史学界曾有过一场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中心线索是什么的争论。一些人认为中心线索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一些人则认为是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前者明显地是反映革命主义的思维,后者则显然关照到历史中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谁都知道,革命不是目的,它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但在激荡的革命斗争年代,一般人无暇思考更深层的东西。80年代,人们才提出现代化的问题,因为激烈的革命斗争年代已经过去,改革开放已经开始。这场争论很有象征性意义。实际上,早自19世纪末,中国启蒙思想家和改革思想...

从保守主义的角色演变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进路

来源图书: 近代思想文化论集
作者:耿云志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简介: 在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保守主义在各个时期都充当了传统守护者的角色,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断有所变换。这是因为它们所要保守和所能保守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同时在精神上却又越来越被放大,有时甚至显得很玄妙。十几年前,我在《传统与未来》一篇短文里说:“传统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累代传承下来的,凝结在其文化中,长久地制约着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情操的那些东西。”《传统与未来》,原载《炎黄文化》1995年增刊,后收入《蓼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1]传统既然是累代生命历程中形成起来的东西,它就是与民族或社会群体的生命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是不可随意抹杀...

儒学遗产与中国现代化

来源图书: 近代思想文化论集
作者:耿云志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简介: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下追求现代化的中国人,因屡受挫折而感到困扰:在中国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学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个问题早在清末就提出来了。张之洞发表《劝学篇》,针对康梁及其追随者动摇了儒学正统的权威而发出警告。民国以后,这种争论一直不曾休止,五四时期,曾达到白热化的程度。陈独秀、胡适等人认为,儒学不适宜现代生活,任何尊儒或复活儒学权威的企图都被他们看作是开倒车。相反,一部分坚守儒学立场的人,则指责陈、胡叛离中国传统,走上了邪路。梁漱溟就是提出这种指责的一个人。见梁漱溟《合理的人生态度》,《漱溟卅前文录》。'>[1]30年代读经与反读经之争,本位文化与全盘西...

今日的中西文化问题

来源图书: 近代思想文化论集
作者:耿云志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简介: 近代史开篇以来,中西文化的冲突就一直困扰着中国人。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西方文化像潮水般冲入中国人的生活界域中。不幸的是,比较先进的西方文化恰好是西方殖民主义者所挟以侵略和压迫中国人的手段。这经验是非常痛苦的。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中,民族的义愤使他们不容易把一种先进的文化和野蛮的殖民主义者的罪恶区分开来,因而不容易承认和认识西方文化的长处。即使在知识阶层里,大多数也由于民族的义愤,再加上传统文化的负担而不同程度地怀有仇视和鄙视西方文化的心理。只有极少数先觉者能够摆脱各种障蔽,逐渐看到西方文化的长处。特别是戊戌维新运动前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更明白地承认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其中最有影响的...

重读《新思潮的意义》

来源图书: 近代思想文化论集
作者:耿云志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简介: 胡适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是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所发表的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文章之一。此文发表于1919年12月的《新青年》第7卷第1号上。同一号上发表了代表新青年同仁共同主张的《本志宣言》。宣言明白交代它的来历说:“本志具体的主张,从来未曾完全发表。社员各人持论,也往往不能尽同,读者诸君或不免怀疑,社会上颇因此发生误会。现当第七卷开始,敢将全体社员的公同意见,明白宣布。”此前,在《新青年》6卷1号上,陈独秀曾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从前,许多人把这篇文章当作是《新青年》的共同宣言。虽然没有什么大错,没有哪位新青年的同仁,表示不同意那篇文章的意思。但它毕竟不是大家讨论过的共同意见,仍只是陈...

傅斯年对五四运动的反思——从傅斯年致袁同礼的信谈起

来源图书: 近代思想文化论集
作者:耿云志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简介: 五四新文化运动(本文中所提“五四”、“五四运动”,皆指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以“五四学生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专指狭义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其参与群众之广泛,规模之浩大,其先锋队之觉悟的程度,及其所发生的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而值得注意的是,当运动的高潮刚刚过去,躬与其事的青年领袖分子即发生很深刻的反省,这也是很少见的,故尤属难能可贵。傅斯年以其主办《新潮》杂志,发表多篇思想性很强的文章而早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即已为人所瞩目。五四运动中,他又是学生爱国运动的著名领袖。可以说他是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研究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观察和感受,研究他五四后的反省心态,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这...

再谈五四时期的“反传统”问题——以家族制度为中心

来源图书: 近代思想文化论集
作者:耿云志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简介: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有人批评它“反传统”,这种批评基本上是来自维护旧传统的旧营垒中人。但近年来,批评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人却完全不同。他们中有海外华人学者及海峡两岸服膺新儒家的学者,以及一部分青年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林毓生教授著一本书叫做《中国意识之危机》,书中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分子们“全盘性反传统”。我在1989年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时,曾撰文反驳林先生的观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1]我在那篇文章里,主要强调指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分子(主要指陈独秀、胡适、鲁迅——这三个代表人物是林氏书中提出的),从他们个人的言论主张到他们的工作实...
上一页 1 2 34567下一页  第 /7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