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言有所为与英若诚戏剧翻译的动作性

来源图书: 登场的译者
作者:任晓霏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简介: 这里,我们将对《茶馆》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茶馆》1999年英若诚译本和霍华德2001年外文出版社译本。霍华德是加拿大人,《中国日报》(China Daily)外籍专家,热心中西文化交流,翻译过多部中国文学作品,包括《茶馆》、《老舍的故事》等。言有所为(performatives)是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中的重要概念,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1962)将其引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作为言语行为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奥斯汀最初提出陈述类话语(constatives)与施事类话语(performatives)的区别,并分别定义如下:施事类话语是通过言语使某个行为...
关键词: 话语  行为  霍华德  英若诚  

指示系统之于英若诚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

来源图书: 登场的译者
作者:任晓霏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简介: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Russell)在论及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差异时,举了这样例子:“假如我和一位朋友在黑夜里走路,彼此走散了。他喊了一声‘你在哪儿?’我回答一声‘我在这儿。’而科学不会采用这样的语言:它会用‘1948年1月30日晚上11时32分,伯特兰·罗素在西经4 度3 分29秒,北纬53度16分14秒的地点’来代替这种说法。”伯兰特·罗素:《人类的知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4页。'>[1]这个故事,一方面说明科学语言同日常语言的本质区别,那就是意义的明确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像“我”、“你”、“哪儿”、“这儿”这些指示语(deixis)的本质特征。它们通常出现在日常语言...
关键词: 指示  语言  戏剧  人物  

话轮转换与英若诚戏剧对白翻译

来源图书: 登场的译者
作者:任晓霏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简介: 上文已经提到英若诚在《请君入瓮》的译后感中“特别强调注意连接台词的‘榫子’楔子,本是木工术语,是钉在榫子里的木片,使榫接的部位牢固,保证结构稳定,四方平正。元杂剧借用楔子的这一意思,指正戏之外用来介绍剧情、交代人物的场子(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的,像过场戏)。这里,英若诚同样借用其本意,用来指那些连接人物台词的关键的语言手段,我们理解为人物话轮过渡位置上的衔接性用语。'>[1]在什么地方,关键性的单词是哪一个。”柯文辉编:《英若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页。'>[2]这便牵涉戏剧对白翻译中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话轮转换问题。话轮转换是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
关键词: 话语  戏剧  英若诚  人物  

话语标记语与英若诚戏剧对白翻译

来源图书: 登场的译者
作者:任晓霏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简介: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是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引导读者或者听者实现对话语的理解。它们是在交际中具有一定语用功能的词语或结构,如下面的例句中: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王利发:(夺回手去)算了吧,我送给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戒不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想法,比你的更灵验!(《茶馆》,第一幕)Wang Lifa:Mr.Tang,why not take a walk somewhere else?...
关键词: 话语  标记  人物  

口语化之于可表演性

来源图书: 登场的译者
作者:任晓霏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简介: 如前所述,《家》和《推销员之死》都是英若诚翻译戏剧中,在目的语语言文化语境下被成功地搬上戏剧舞台,并在观众中获得热烈反响的汉英/英汉代表作。他在美国讲学期间为学生们排练的《家》获得全美第15届大学戏剧节的导演奖。在《推销员之死》一剧中,他扮演主人公威利·洛曼,并与原作者合作,成功地导演了这部戏。王友贵在纪念英若诚先生的文章里提到:该剧在北京十分成功,人们一直认为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英若诚先生出色的翻译。因为中国的戏剧翻译和绝大多数的翻译剧本,甚至包括著名翻译家梁实秋译的莎士比亚,皆不适合舞台演出。而此次英氏译本则是一个适合演出的译本,因为英氏不仅英文好,而且自己就是演员出身,也作过导演...
关键词: 英若诚  推销员之死  戏剧  译本  

英若诚戏剧翻译理论的整体观

来源图书: 登场的译者
作者:任晓霏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简介: 英若诚从戏剧表演和观众欣赏角度,总结了戏剧翻译实践中的得与失,提出戏剧翻译的口语化、动作性、性格化以及文学性,为戏剧翻译研究带来深刻的启示。甚至有凡谈戏剧翻译,无不引述英论之嫌。英若诚明确自我身份为“专业演员”,在提到不是自己的本行的戏剧翻译时感叹道:“这里面的难言之隐就是,现成的剧本不适合演出……有经验的演员都会告诉你,演翻过来的戏,要找到真正的‘口语化’的本子多么困难。”老舍著,英若诚译:《茶馆》译者序,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页。'>[1]他把“口语化”作为适合演出的首要条件。他认为:“话剧是各种艺术形式最依赖口语的直接效果的形式。”老舍著,英若诚译:《茶馆》译者序,中国对...
关键词: 英若诚  戏剧  公爵  人物  

英氏翻译文本选择的文化阐释

来源图书: 登场的译者
作者:任晓霏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简介: 如果说上述两节是英若诚戏剧翻译的外部语境,那么,我们在第一章里探讨的英若诚特殊的戏剧译者身份和他的文化世家背景,就成为其戏剧翻译的内部语境。所有这些因素连同他的个人兴趣、审美修养等对他的自我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文本的文化选择倾向及其翻译过程、翻译态度、翻译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翻译的初始规范来看,英若诚选取了英语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戏剧作为交流对象。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中国,遭受了物质和文化贫乏的双重禁锢,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英语世界作为强势文化,对于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在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同时,一些仁人志士也在为弘...
关键词: 戏剧  语言  英若诚  茶馆  

中西戏剧交流回眸

来源图书: 登场的译者
作者:任晓霏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简介: 中西戏剧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遗产,是中西文化交流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与中西传统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和审美习惯相联系,中西戏剧具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中国戏曲求美,西方戏剧求真;中国戏曲重情感渲染,西方戏剧重行动逻辑;中国戏曲表演是写意的,西方戏剧表演是写实的。而人类的共通性,也使中西戏剧具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它们均起源于古代歌舞,与宗教祭祀有关,而且都有固定的表演场所和角色扮演体制。从相似的方面看,两者都从古代歌舞起步,均与宗教祭祀有关,都完成于角色扮演体制的成熟。而从不同的方面说,西方戏剧形成得很早,艺术方法上走的是由综合向单纯发展的提纯之路;中国戏曲孕育期漫长,走的是不断吸收、不断丰富的综合...
关键词: 戏剧  中国  西方  西方戏剧  
上一页 34567 8 9101112下一页  第 /5201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