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梁实秋、朱生豪两译本概述

作者:张威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01日
简介: 一 梁实秋和他的莎剧汉译梁实秋,原名治华,号均默,字实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杭县(今余杭)。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1915年至192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其间,开始阅读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朱利阿斯·西撒》《威尼斯商人》和魁勒考赤的《莎士比亚历史剧本故事》等作品,并发表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第一篇散文诗集《荷花池畔》;1923年秋至1926年先后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获文学硕士学位。在美国留学期间,梁实秋深受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文艺思想的影响,接触的莎士比亚作品有《麦克白》和《亨利四世上篇》,后在《新月》上发表了《...
关键词: 朱生豪  梁实秋  莎士比亚  文学  

莎剧及其汉译概述

作者:张威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01日
简介: 一 莎剧简述关于莎士比亚,人们已经说了那么多话,以致看来好像再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可是精神有一特性,就是它永远对精神起着推动的作用,这一回我要从几个方面来观看莎士比亚,首先作为一般的诗人,随后把他跟古人和近人相比,最后作为特殊的舞台诗人来谈。[德]歌德:《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杨业治译,载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97页。'>[1]这段话引自歌德于1829年撰写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其中的“永远对精神起着推动作用”,应该是对莎士比亚作品的高度概括。相形之下,其他的评价就显得苍白而累赘了。而作为“舞台诗人”的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是我们在本书讨论的重点。“莎...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译本  中国  

《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的定量对比研究:以朱生豪、梁实秋译本为例》...

作者:张威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01日
简介: 此书定稿之时,正值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之际。虽然这位“属于所有时代”的文坛宗匠在时间的间隔上与我们有些遥远,但是我们仍能通过他的原作或译本与他进行心灵对话。因其作品中反映的是人性永久性和普遍性的主题,所以莎士比亚作品“不仅其书为全世界文学之士所耽读,其剧本且在各国舞台与银幕上历久搬演而弗衰”。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译者自序》,载吴洁敏、朱宏达《朱生豪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63页。'>[1]“1903年上海达文书社出版了《澥外奇谭》,它为我国最早的莎剧文言故事译本。”孟宪强:《中国莎学简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2]此后,便陆陆续续有多人...
关键词: 译本  笔者  语料库  语料  

《登场的译者——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结论

来源图书: 登场的译者
作者:任晓霏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简介: 本书以寻求戏剧翻译及其研究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对英若诚集导演、演员、戏剧译者以及政治家为一体的特殊译者身份下的英汉/汉英戏剧翻译实践的基于语料的实证研究为目的。在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中,系统思想始终伴随着我们。无论是对其戏剧翻译理论的探索,还是对其戏剧翻译实践的考察,研究从始至终贯穿了一种整体的联系的思想,理想地契合了英若诚集导演、演员与翻译于一身的理想戏剧译者身份及其戏剧翻译特点和戏剧翻译见解,形成戏剧翻译的整体观,证明系统范式作为戏剧翻译及其研究指导思想的有效性,为戏剧翻译研究带来深刻的启示。戏剧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迄今为止,戏剧翻译研究中仍然存在很多分歧,其中一对根本的矛盾是关于戏剧本质特...
关键词: 戏剧  英若诚  翻译研究  

《英若诚及其翻译戏剧的文化价值调查》担负文化建设之使命

来源图书: 登场的译者
作者:任晓霏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简介: 戏剧作为一门高雅艺术,具有文化的代表性;戏剧作为一门群体艺术,具有文化的整合力。英若诚以其宽广的人文情怀、超群的艺术鉴赏力和敏锐的洞察力,选择了一批优秀剧作作为翻译、演出的对象,都以“巨大成功”在目的语文化建设进程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记。英若诚一度担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在谈到为什么热衷于中外交流时,英老感慨地说:“……我经常遇见双方的无知,我们对外国的无知和外国对我们的无知。于是我就产生了一种强烈地想介绍点什么的愿望。我想,我比较有这个条件,我会点儿外文,我能看些洋书,我的动力就在这儿。”柯文辉编:《英若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00页。'>[1]他读了很多书...
关键词: 英若诚  艺术  语言  文化  

戏剧艺术界同人交口称赞

来源图书: 登场的译者
作者:任晓霏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简介: 英若诚翻译的斯氏戏剧理论奠定了中国当代戏剧表演的风格基础。他的翻译戏剧不仅将西方经典戏剧融入中国戏剧舞台,还将西方现代、后现代戏剧创作中的叙事体、意识流译介到中国戏剧艺术领域,对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他的翻译戏剧无论在人物对话、情节渲染还是戏剧情境、戏剧意象的创设上都不愧为文学性、舞台性兼备的“上乘之作”。他还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年轻演员,在北京人艺乃至国内外艺术界都有广泛的影响。朱琳(人艺老演员)称赞道:“英若诚是一个非常有才能、多才多艺的大艺术家。他工作非常拼命,我跟他一起演过《推销员之死》。排这个戏的时候,美国的原作者阿瑟·米勒来了,他又当翻译,又当主演,把他...
关键词: 英若诚  戏剧  艺术  

中国观众戏剧艺术视野的开拓者

来源图书: 登场的译者
作者:任晓霏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简介: 20世纪80年代,既是文化禁锢多年之后中国民众渴望知识、渴望文化的特殊时期,也是多种艺术形式共存,尤其是现代影视文化的发展对话剧造成巨大威胁的时期。“在一个国家的文学刚刚萌发或出于急剧变化的时候,文学影响最频繁最有成效。”转摘自陈伟《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戏剧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1]英若诚凭借宽广的艺术视野、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引进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萧伯纳的作品,使中国观众大开眼界;在体验人类普遍情感的同时,去同情和理解音乐大师莫扎特以及美国普普通通的推销员;引领中国人走进美国的军事法庭,去欣赏现代法律体系中人类语言和思维的美妙旋律。他的翻译戏剧作为中国戏剧文学体系中重...
关键词: 英若诚  观众  中国  话剧  

不凡的国际影响力

来源图书: 登场的译者
作者:任晓霏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简介: 改革开放的中国,向世界灿烂的文化艺术打开了大门,也为英若诚实现自我潜质创造了绝好的机会。1979年,英国“老维克”剧团访问中国,演出《哈姆莱特》,英方主要导演是托比·罗伯森,英若诚被邀请担任同声传译,凭借丰富的舞台经验和高超的中英文基本功,使演出大获成功。这为后来英若诚翻译引进莎翁著名喜剧《请君入瓮》,并邀请罗伯森担任导演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同年秋天,美国著名演员鲍勃·霍普来华演出幽默喜剧,由于这种艺术形式主要靠幽默的语言和现场过硬的嘴皮子功夫吸引观众,再加上其中大量的美国俚语和趣味性词汇,中文字幕的大概意思根本没有现场效果。英若诚在关键时刻“救场”,以恰当的中国幽默带动观众情绪,最后,不露...
关键词: 茶馆  英若诚  西方  中国  演员  
上一页 1234 5 678910下一页  第 /5201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