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

作者:郝苏君
出版日期:2023年04月01日
简介: 马克思、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话语资源所做的重要贡献,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思想,同样也是新时代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奠基者,其贡献是卓越的,本节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话语体系的基本思想及构建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并未直接提出“话语”一词,而是以“语言”来对话语及话语权进行分析,马克思在对语言进行论述时,经常将语言与思想、观念和意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正像哲学家们把思维变成一种独立的力量那样,他们也一定要把语言变成某种独立的特殊的王国……无论思想或...
关键词: 话语  体系  语言  马克思  思想  

《文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绪论

作者:郝苏君
出版日期:2023年04月01日
简介: “语境”和“话语”是语言学范围内较为常用的词语。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大范围来看,“话语”与“话语权”“话语体系”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对于“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研究已经涉及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在这些领域中的话语体系构建,“本土化”一词成为与“话语体系”联结相对频繁的词语。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本土化”。而“本土化”最为直接的则是要体现其话语体系的“继承性、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8—342页。'>[1]。“本土化”需要的话语语境是以文化为主体,同时...
关键词: 话语  体系  文化  语境  中国  

《文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研究》前言

作者:郝苏君
出版日期:2023年04月01日
简介: 当前,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既面临着“根植本土”的需要,又面临着“面向世界”的需要,而“根植本土、面向世界”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对话语的解释、分析、影响和制约作用,决定了其在任何一种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且作用突出。从国内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成为新时代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语境之一;同时,面对国内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中华文化上升到一种“立场”,使其成为新时代的另一文化语境。从国际环境来看,当前西方依然存在一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话语  体系  文化  语境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个体理论:语言哲学的分析》结语

作者:张守奎
出版日期:2023年05月01日
简介: 关于“个体”有说不完的话题,本书仅是对该话题的一次尝试性参与,即从语言哲学的主谓关系(指谓分析法)视角,对“个体如何是?”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和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具有丰满规定性的个体如何展示出来、如何开显或出场的逻辑机制。经过考察和评析哲学史上几位哲学家特别是马克思关于个体问题的看法,本书得出初步结论:从主谓关系或指谓意义分析视角看,对个体的考察应结合主谓双方考虑。一方面,要保证主词—主体指称一个现实的和专名意义上的个体,只有如此方能保证主体—主词的“现实”;另一方面,又须使得主词—主体(行为主体)自身运行扩展开来,使其谓词得以充分展示,从而使得作为主词—主体的个体意义丰满起来。当然,主词—主体的...
关键词: 个体  现实  主体  主词  谓词  

基于主谓词双重真实的个体观重建

作者:张守奎
出版日期:2023年05月01日
简介: 马克思基于实践活动这一存在论基础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个体理论,相较于前人的个体理论无疑具有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意义,尽管这种革命性变革有其自身的限度。参见张守奎《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理论革命的限度》,《实践哲学评论》第1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1]就本书的理论关切来说,笔者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个体理论在思想史上所实现的这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对我国当前的人学乃至整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学术意义。这种理论和学术意义,尤其体现在它为重建一种新个体观打下了基础。从本书视角来看,诚如前文所述,即从语言哲学中的主谓关系视角看,包括马克思思想中相关论述在内的全...
关键词: 个体  现实  主体  主词  谓词  

马克思“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理论及其限度

作者:张守奎
出版日期:2023年05月01日
简介: 施蒂纳的“唯一者”是马克思提出“现实的个人”理论的直接触发点。施蒂纳不满意费尔巴哈在保持谓词不变的情况下仅仅以主词—主体“人”置换“神”的做法,强调主词—主体更根本,并进而将主词—主体归结为个体的“唯一者”。由于谓词作为普遍物(词)都可能成为主词“唯一者”的强制者和宰制物,因此,他将全部谓词都回收于主词—主体自身内部而不展示出来。马克思认为,施蒂纳的“唯一者”由于被剥除了全部谓词意义的“社会关系”,从而只能是一个抽象化的“词语”。与施蒂纳相比,马克思在搁置主词—主体“现实的个人”的指称对象是否落实这一问题的前提下,强调谓词部分充分展开的必要性。因而,他重在突出作为谓词的“社会关系”之于主词—主...
关键词: 现实  主体  关系  马克思  主词  

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之悖论的批判

作者:张守奎
出版日期:2023年05月01日
简介: 在上一章中,本书曾论及在主谓词关系问题上,费尔巴哈不满意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作主词,并将其余的一切都看作谓词的做法。在费尔巴哈看来,黑格尔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颠倒了主词和谓词的关系。因此,他要求以“感性的自然”和“现实的人”取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作主词—主体。然而,正如拉文斯·S.斯特莱文施(Lawrence S.Stepelevich)所说的那样,费尔巴哈并没有深入考察他所谓的“现实的人”是“个我”还是人所共有的“本质”:“如果对费尔巴哈来说,人(Man)是宗教情感的真正对象,是全部神圣观念基础的话,那么,这个‘人’是具体的和个别的有意识之主体(the concrete and partic...
关键词: 施蒂纳  马克思  悖论  主词  谓词  

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主谓词颠倒”的批判

作者:张守奎
出版日期:2023年05月01日
简介: 前两章内容论述了在共相与殊相关系问题上,柏拉图主要从谓词出发引申出他的“型相论”,即把本来是一阶命题中的谓词提升为二阶命题中的主词,然后用其他普遍性谓词对其进行谓述,由此“型相”就成为一个自足的独立实体,即“这一个”。柏拉图提出“型相”的初衷,是用标准的类名统一规范同类具体事物,但当“型相”成为一个个独立的“这一个”时,“诸型相”相互间的统一反倒成了更大的问题。徐长福:《柏拉图相论与异质性问题》,《江海学刊》2008年第1期。'>[1]他晚年尽管已经致力于思考这个问题,但远没有达到解决的程度。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型相”是普遍的,而普遍不是实体,因此,“真正的是”只能是实体而不可能是“型相”。换言...
关键词: 主体  费尔巴哈  主词  黑格尔  谓词  
上一页 89101112 13 14151617下一页  第 /8371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