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文学研究如何应对视觉文化的挑战

作者:张永清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文学研究要应对视觉文化的挑战,一方面需要对文学研究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合乎实际的理论判断,另一方面更需要对视觉文化目前的研究现状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与认识。文学研究在不断“扩容”的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对象意识、边界意识、学科意识。可以对文学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文学研究可以有自身的文化之维,但其目的是对文学自身的丰富而非消解,是对文学自身的深化而非解构。

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

作者:张晶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由于视觉审美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主要的审美方式,视觉文化和图像成为文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关于文学理论的深化和当代建构方面的研究却备受忽视。实际上,当代文学与图像是可以做深刻的艺术贯通的。文学的图像化呈现和贯通性的审美功能不仅是文学的变异,也是传媒艺术的重要审美属性。呈现为图像方式的传媒艺术,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缺席。文学的内在视像性质、文学的审美运思、文学的语言美感等重要的审美特性揭示了文学正是当代传媒艺术形式的重要支撑之功能。而当代视觉文化的普遍化却造成了审美的肤浅,视觉文化如今应该考虑其内涵的提升和与思考的互动。文学因素的回归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策略。与文学血肉相连的传媒艺术,可以成为视觉文化提升的突破口。

汉字图像还原与文学接受的一个缺环

作者:朱崇才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文学活动的最佳境界“直观现量”,与文学话语的“蕴藉”特征、文学理论的“概念抽象”性质,形成矛盾与张力。文学接受通过本质直观,将文字还原为图像,获得“目前”“现量”的审美感受。以词学核心概念字“雅”为中心的“乌雅华夏”字族,可作为图像“生成-还原”的一个例证。图像还原需要满足“小学”背景知识等条件。百年来“小学”教育的缺失,使现当代接受者在图像还原环节产生障碍,并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想象能力。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提出了初步的修补方案,而在中小学教育中恢复“小学”内容,是修补这一缺环的可能选择之一。

文本内真实性:一个符号表意原则

作者:赵毅衡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任何接受者,不可能接受一个对他来说不包含真实性的符号文本,这是意义活动的底线。文本的真实性,必须经常到文本外的经验世界求得证实,但是接受者也可以接受内含真实性的文本。文本内真实性可分为狭义的文本真实性以及文本与伴随文本结合而成的“全文本”包含的真实性。这两种真实性,都必须符合融贯原则,即文本各成分逻辑上一致,或是与“外挂意义体系”一致。如果是艺术虚构文本,则需要依靠情绪浸入与社会感情体系融贯。

语言与图像的符际冲突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元表征”指某种表征的表征,它涉及不同媒介间的转化与冲突。元视觉与元语言文本是元表征的重要类型。视觉与语言间的张力来源于虚构行为的双重性质以及讲述与观察功能的差异。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体现了角色——观察者对视觉意义的追寻以及与叙述操控的斗争。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螺丝在拧紧》中视觉和语言的张力是与叙述权威的争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更为广阔的文化视角考察,语言与图像的张力是对知识权的争夺,是两种对立的认识论之间的斗争。

“造型描述”(Ekphrasis)的复兴之路及其当代启示

作者:沈亚丹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造型描述(Ekphrasis)原是一个古希腊修辞学术语,其本意是指文本或演讲中的形象化描述。文艺复兴以来,它经过漫长的历史沉积,20世纪中后期,作为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范畴再一次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当代语境中的造型描述对象,不再泛指现实中的一般视觉对象,而特指视觉艺术,它也被聚焦为语言对于艺术品的呈现与转述。在其与叙事等概念的多方比较中,研究者揭示出其静止、空间化存在等特质,进而与一系列西方理论传统中的关键性概念,如文字表达与视觉呈现、时空、性别等建立起联系。21世纪以来,人们进一步发现,艺术史也即是造型描述史,它因而也跻身于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中。目前,这一概念虽然还没有稳定的中文表述,却无疑对我们审视传统的文图关系研究以及艺术史生成等诸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插图本中的图像叙事与语言叙事

作者:邹广胜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语图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学与图像互相融合的插图本的流行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全身心的审美感受,也为我们思考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对话提出了新问题。插图本目前之所以流行是艺术发展与人的内在需要的必然趋势,图像充分展示了语言所无法具有的功能,这是视觉艺术本身的价值所在,也是人的根本精神需求,甚至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插图本中的语言与图像乃是根源于人的不同的感官,它们对人同样重要,我们必须以一种平等的精神来尊重这种不同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差异性,而不是片面强调其中的某一种。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应该是一种语图完美结合的插图式文本,电影的发展是插图本发展的更高级形式。

从“图像证史”到“图像即史”

作者:王青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在神话研究领域,大家秉承的乃是“图像证史”的观念与方法。然而,图像绝不仅仅是旁证,它本身就是神话的一部分,或者是神话时代最直接的史料。图像乃是可以和文献并行甚至高于文献的一个神话系统,在这个系统内,运用着不同于文字的视觉语汇和形象思维方式,有着自己的主题内容、表现手段、象征方法和叙事原则。因此,仅仅是“图像证史”还远远不够,必须建立起“图像即史”的观念,将图像视为神话最重要的载体。如果一直将图像作为文献的附庸,神话学研究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上一页 1234 5 678910下一页  第 /2706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