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

作者:肖锋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微信时代,恶搞古代文人、微信签名中使用古人诗词、微信中结合时代特点换用古代诗词、用文言写成的微信、将网络用语翻译成古诗词是古代文学泛化的具体表现,微信中古代文学的传播以微信公众号为主。微信中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集中体现在诗词的创作上,其主要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投稿等方式来呈现。朋友圈微信的传播方式主要以熟人、点对点的传播为主,因此这就决定了在朋友圈创作古代文学作品很难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公众号通过原创平台的搭建,可以让众多诗词爱好者的作品通过平台进行传播,呈现出互联网+诗词的全新创作传播模式。通过手机和微信,诗词的写作不再神秘,而成为人人均可参与,人人均是诗人、词人的新文化现象,这种新出现的“微诗词”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改变了当代诗词创作写作的“生态”。未来古代文学的创作传播将更多依赖于公众号。

微信分享的美学意味

作者:李昕揆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微信以其跨网络、跨终端特性,实现了跨平台之间信息的互通共享;微信用户通过各种“晒”“秀”“转”“评”“赞”,实现了对各类符号和影像的迅捷分享。分享已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普遍现象。微信分享是一种具有交互特征的“自我表露”行为,它能够激起一种冰激凌式的“快适”体验;它从“生活艺术化”和“拟像化生产”两个层面,构成投影于虚拟空间的日常生活的另类审美呈现。

微信:文艺和舆情研究新领域

作者:党圣元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习近平关于文艺、网信、新闻舆论等方面系列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揭示了互联网技术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巨大社会影响,对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微信文艺、舆情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作为大众产消者全程参与共建的平台,微信与文艺、舆论资讯生产、传播、消费的传统方式非常不同,重视对微信运转基本特点及其推动力量资本、政治、技术等的研究,探索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的有效方式,已成为文艺、舆情及技术研究界新的时代课题。

手机文学:现代技术与文学表意的合谋

作者:禹建湘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手机为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场空间和言说方式,并形成了手机文学这一新的文学类型。在现代技术与后现代语境的双重作用下,手机文学具有后现代的“文学零食”性,采用戏谑方式解构宏大叙事,呈现一种碎片化的创作风格。手机文学用拼贴的方式造成泛意识形态的混搭性,表现出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异质化特征,这一方面张扬了草根的话语权力,另一方面丧失了艺术与精神的追求。手机文学用最密集的节奏、最简短的语句书写故事,用强修辞凸显出与众不同的内容,这种运用高强度的修辞进行压缩性叙事,需要用“症候式阅读”来解读其蕴含的内容。手机文学为文学的进一步大众化提供了可能性。

论短信写手的创作心态

作者:欧阳文风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短信写手在进行短信创作时,最初大多是抱着一种游戏的心态。此种游戏不仅仅是文字技巧与形式的表面揉搓,更含有精神上的游戏、嘲弄,是一种审美的游戏,一种摆脱了强迫、物质需要与社会束缚、支配的自由活动,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活动,浸润着人生的谐趣与语言的韵律之味。但短信文学从诞生起,就暗含与商业合谋,希望凭短信赚钱、梦想一夜成名,亦是短信写手最显明的心态。利润与虚荣的蛊惑导致短信文学商品化运作过激,写手创作心态失衡。任何一种文字的目的性过强,都将摧毁其作为文学文本的可能性,最终沦为文字生产。

手机短信的文学身份与文体审美

作者:欧阳友权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手机短信的文学机缘来自“第五媒体”的文化语境和技术支持,数字传媒的市场推力规制了手机文学的三重身份。短信写作需要发挥文学才情,展示生活智慧,着力炼字凝意,追求平视审美,以自由灵动的修辞技巧实现个性表达,以人文审美性文体创意达成短信文本的优化和美化。与此同时,私密会心的互动沟通,余味曲包的语体感悟以及静观默察、轻松愉悦的欣赏心境,是手机短信审美的常见范式。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视觉建构问题调研报告

作者:李健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大众文化作为中国当代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包含了极为重要的视觉建构问题。以相关研究文献为依据,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介和受众的二手调研数据、采用社会学抽样方法进行的一手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至少可以在如下三个方面为我们深入探讨大众文化现象提供实证依据:第一,大众文化依托视觉主导的当代传媒形态,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视觉享乐产品和以视觉方式把握这个世界的基本法则。第二,视觉形象生产的跨媒介转向,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媒介选择和视觉形象生产方式。第三,大众文化中的视觉素养问题表明,在视觉意识形态主导受众视觉素养的高低与价值观形成的同时,受众本身的视觉素养与价值观也影响着大众文化的整体面貌。

从形象看视觉文化

作者:周宪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简介:

内容提要:视觉文化的崛起改变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地形图,文化的广泛视觉化也在悄悄地改变文化自身的规则。可视性成为文化的显性原则,因此,对视觉文化的基本构成单元的讨论必然指向形象。形象作为视觉文化最基本的元素,决定了视觉文化的总体面貌,形象的构成原理也就是视觉文化的运作规则。形象本体的考量乃审视视觉文化的重要视角,形象分类为图像、影像和景象三种形态,触及视觉文化中形象运作的不同层面;形象的主题类型学分析聚焦于形象类型,类型的概括有助于揭示形象如何产生意义乃至意识形态;形象作为视觉对象,与视觉性和表征密不可分,其关系解析打通了理解视觉的社会建构和社会的视觉建构的新路径。

上一页 123 4 5678910下一页  第 /2706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