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自我认同观与现时代

作者:张文喜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简介: 尽管马克思早期以批判德国哲学家之抽象的人著称,但是我并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过去那个世纪一直和极具政治性的社会集团联系在一起。它提供给我们的是时代的“良知”。接下来,我们将围绕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来考察自我意识的个体发生及其现代文化的主体性转向、自我认同与社会承认、人的尊严之间的关系。我们立足于现实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活动,强调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而不是建构)自我这一马克思的本真性理想,以此提示马克思人学的当代性。如果从人的科学问题的角度来考察,在前现代时期,不存在我们现代这样对个体性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个体”并不存在于传统文化中。自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  自我认同  人格  

存在论的暴力

作者:张文喜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简介: 今天,“希特勒的哲学家”一语,已然表征着存在的政治的畅想。仔细说来,胡塞尔现象学将“存在”信仰作为从属于整个内意识之内涵的东西,从而顺从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在世的生存论分析,无疑是对胡塞尔及传统的主体性哲学的消解,就此来看,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中心范畴,诸如“自由”“死”等,因为对形而上学的绝望而容易被唯我论地歪曲。举例来说,勒维纳斯对海德格尔的误读在于,他把存在之思处理成存在概念的思维,武断地认为存在优先于存在者的暴力,仍然是传统哲学的将“他人”还原成“我”的路数。然而,在我们看来,实际上,存在之思是任何勒维纳斯意义上的他者伦理的始源,对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公正解读,还须深入其...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胡塞尔  存在者  意识  

“此在”与沉思之思

作者:张文喜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简介: 在西方众多哲学家中,海德格尔存在思想的起点,与传统形而上学根本不同,他是把人(此在)的生存(日常生活)中最明显,却同时是最晦蔽的情绪领悟作为分析起点的,并运用现象学原理,从此在“本己的可能性”来理解自身,毫无疑问,这在海德格尔看来,是对人的一种更原初的、更真实的把握。当我们领略20世纪西方思想景观中具有显突地位的海德格尔的思想时,除了从陌生到熟悉外,我们能否学会与他贴近,能否与他立足于同一思想的地平线,观看相同的景致?这通常是不容易的,因为生于“人生之心情情调”[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靳希平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页。'>[1]的海德格尔哲学“连他的崇拜者也承认,追...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思想  哲学  人生  

人的社会性的通道

作者:张文喜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简介: 马克思曾经在面对施蒂纳的虚无主义理论时,做了件很有名的事情,他把他者带给了哲学。对于勒维纳斯而言,马克思自己仍然也得面对他自己的他者:那些忘记了穷人的人,顽固坚持言说的资产者。我们发现,勒维纳斯试图开辟一条通往“绝对的他者”的言路而引马克思为同道,在此所包含的意味,可通过与海德格尔、黑格尔等人的言说间的相互阐释、相互溢出中去体会。事关重要的是,作为马克思哲学起点的“博士论文”并非完全是黑格尔式的,马克思肯定了伊壁鸠鲁所提出的“感性原则”,远离了从“大全”上来考察他人问题的黑格尔思想姿态。马克思哲学重视人的社会性,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是从哪里切入人的社会性?按照勒...
关键词: 马克思  勒维纳斯  海德格尔  原子  

马克思与消解主体

作者:张文喜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简介: 在学术界,把马克思哲学视为主体性哲学的观点,实际是把与近代主体性观念“调情”了的马克思,当作“重新”发现的马克思。阿尔都塞主要从科学与意识形态思辨地对立的、西方意识形成哲学史的视角,提出了马克思的“理论反人道主义”论断。这意味着自我解释学在马克思那里的终结。对他而言,一部被指认为衰落史的西方传统哲学史的首要性在于指明:马克思批判的“理论人道主义”中的“人”,乃是整个西方传统的全部“哲学”的理论基础。在我们看来,他依凭发展了的拉康的无意识理论和黑格尔的历史概念所主张的“科学无主体”“历史过程无主体”的观点,并没有对马克思消解主体观念的实情说到恰当处。但是,他对马克思理论诠释的启迪是:中国当下经济...
关键词: 阿尔都塞  马克思  主体  理论  

主体间性和哲学的启示

作者:张文喜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简介: 由于不同的文化所比较感兴趣的思想可能性不同,中国哲学没有像西方哲学那种严格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哲学;随着特殊性的凸现、主体自由的被肯定及其后工业“陌生人”社会的来临这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康德、黑格尔哲学中的普遍主义倾向的内在矛盾,出现了西方近代的主体性哲学向现代的主体间哲学的转向。现代西方现象学和解释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承继了康德、黑格尔的思想,并作了重要开拓,但他们的研究终止在哲学解释层面上,仍是认识主义的思考。我们认为,主体间性问题应着重从人的实践、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类存在的作用方面去理解。1我与他人的沟通是何以可能的,另一个具备全部个性和特性的人,如何能在我的意识中构成,然而又实实在在地别于我。...
关键词: 哲学  黑格尔  主体间性  思想  

他心知哲学问题

作者:张文喜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简介: “自我中心困境”是新实在论者用来批判唯心主义的专门术语。培里认为,“自我中心困境”是指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和事物的认识关系来认识事物,或者说不能和任何不依赖于他的意识的对象发生关系,因为当他意识到对象时,他的意识总是和对象在一起,或者说对象就已处在他的意识之中了。这里的困难就在我(们)不可能用认识以外的对象来比较认识对象。新实在论者认为,唯心主义者就是利用这一“困境”来证明:在主体的经验和意识之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或说事物的存在依赖于对它的认识。培里认为,这种“困境”的存在只是方法论上的特殊困难,唯心主义利用这一“困境”来论证自己的命题是无效的。1“困境”理论事实上早就蕴含在哲学史中,从哲学史上看,...
关键词: 心知  主体  意识  行为  

认识自我与改变自我

作者:张文喜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1日
简介: 我们在此介绍哲学的、政治的、伦理的焦点,其结构明显围绕如何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它所凸显的理念在于,感性的“自我”如何在语言中澄明,“自我”如何通达“他人自我、如何‘认识自我”。比之于西方其他思想家,马克思对此一问题更具启发意义的观点是,其关键在于在实践中改变自我。正当的自我关注,正确认识自我是道德的,这不仅为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而且,藉此才可以超越自我。提高人们的自我认识水平,这既是理论自身的需要,更是我们的生存的需要:一方面,在一个原先那种一旦我们做出最初选择之后,一切便都有外在安排的社会,向一个我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承担责任转变的社会,我们不能躲避认识自我的任务;...
关键词: 黑格尔  社会  感觉  语言  
上一页 12 3 45678910下一页  第 /775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